现场签约,当面洽谈,打开近100万吨钢材新市场……7月30日至7月31日,省经信委会同国防工办、冶金工业协会在黄石举行全省钢铁——装备制造产业链对接会,武钢、新冶钢、鄂钢、宝钢黄石公司等6家湖北钢铁工业企业,与55家装备制造龙头企业,达成一个又一个合作意向,签下了一笔又一笔合作订单。
抱团取暖渡难关 支起工业“顶梁柱”
“富士康武汉园区作为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研发制造基地,对钢材需求量较大,受全球电子产品转型升级及订单影响,利润日趋微薄,企业迫切希望降低成本。”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代表杨朝认为,钢铁与装备制造企业零距离对接,对于推进湖北省内企业的战略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杨朝的想法,是众多装备制造企业的心声。当前,国内经济进入调整、转型、换挡关键期,经济下行成为新常态,企业经营普遍面临竞争加剧、订单不足的市场“寒冬”。
而钢铁行业,更是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沼。去年,由于钢铁产能过剩,我省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不足1%,远低于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
工业强则湖北强,促进钢铁和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对湖北工业有着特殊意义。
从历史看,钢铁、装备制造是湖北工业血脉所在。100多年前,张之洞在汉阳兴办铁厂、兵工厂,把“汉阳造”打造成“中国造”的代名词,奠定了湖北工业在全国的特殊地位。如果说当前高新技术产业代表湖北工业的高度,那么钢铁、装备制造产业则代表湖北工业的厚度。
从当前数据看,钢铁、装备制造依然是湖北工业的“顶梁柱”。去年,全省钢铁产业销售收入达3500亿元,而装备制造企业数量、资产、就业人数均占全省工业的四分之一。两大产业增加值相加,占据了全省工业增加值近“半壁江山”。“湖北制造,用湖北好钢。”东风汽车公司经营管理部副部长夏晓川认为,钢铁和装备制造相关企业必须抱团取暖,应对经济下行渡难关。
武钢股份公司营销管理部第一副部长王宏斌说,公司这次带来了20人的生产、研发团队,为对接企业展开有针对性的服务型营销,先后对接装备制造企业40多家,“通过这样的直接对接,我们可以给很多企业提供一些个性化的、降成本的订制服务。武钢大致有30%到40%的产品,是在湖北省内进行销售的,我们的目标就是在湖北省的销量要力争达到50%以上。”
产业唇齿相依 合作潜力巨大
对接过程中,武钢、新冶钢等钢铁企业带头制定产品销售优惠政策,从返利优惠、剪切配送到联合研发、攻关订制,诚意十足的态度换来的是务实高效的对接成果:一批战略合作、钢材直供、产品研发协议的签订,让湖北两大支柱产业的合作潜力得到了充分释放。“钢铁与装备制造是典型的上下游产业链,两个产业相互关联、唇齿相依。钢铁产业市场需求离不开装备制造企业的支撑,装备产业的发展也有赖于钢材品质的提升,具有天然的合作优势和广泛的合作空间。”三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汤致彪说。“装备制造业中,汽车行业可能形势暂时好一些,但也都存在成本持续上升、盈利难度增大的问题。”省经信委主任欧阳万坤指出,产业链供需合作潜力巨大,携手合作是双赢甚至多赢。对钢铁企业而言,可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夺“家门口”的市场订单,有效缓解眼前需求不足的压力;对于装备企业而言,可就近采购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对于全省而言,能够实现钢铁和装备制造产业联动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整体竞争力。两个产业可在汽车、能源、海洋、轨道交通、环保装备、航空航天用钢等成长性较好的重点领域开展合作。
创新合作方式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欧阳万坤强调,“产业对接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才能见到实效。”“在当前经济环境影响和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调整转型是每个产业、每个企业必经的阵痛。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装备企业,如果不加快转型升级,适应不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湖北新冶钢总经理、党委书记高国华如是说。
高国华表示,作为钢铁生产企业,必须创新合作方式,突破“生产钢材卖钢材”的旧有模式,按照“发展深加工、拉长产业链”的原则,加快钢铁生产企业向材料服务商的转型,实现产品向终端、近终端的发展,为下游产业“做精料、供精粮”,为湖北的装备制造业提供更到位的服务。“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品牌和价格的竞争。钢铁与装备制造企业只有创新合作方式、改进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深入持久的合作,协同提升产业链价值,增强产业竞争力。”欧阳万坤说。
推动上下游产业对接 促进企业间合作多赢
——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
问:省经信委牵头举办此次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链对接会,目的是什么?
答:湖北是钢铁大省,也是钢材消费大省,钢铁产业与省内建筑、装备制造等下游产业关联度大、互补性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钢铁产业的配套发展,作出了钢材产品省内循环的工作部署。装备制造是我省最大的产业,也是与钢铁工业关联度最大、合作潜力最大的产业。选择两个产业进行面对面的专题对接,能使产业对接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扩大钢材产品在省内销售份额。
今年以来,钢铁等重点行业经营困难尤为突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保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开展产业对接活动,有利于加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服务力度,引导产业抱团发展、联动发展,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我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尤其是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开展这次产业对接活动,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引导钢铁与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产销、研发深度合作,取长补短,联动发展,有利于我省化解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和装备制造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的矛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问:此次产业对接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首先是行业代表性较强。2013年,全省钢铁和装备制造业分别实现主营收入3510亿元、8424亿元。参加此次对接的钢铁企业,主营收入占全省钢铁行业的7成以上;55家装备制造企业主营收入占全省装备行业的6成左右,涉及用钢量500多万吨。
其次是大型企业多,对接意愿强,合作潜力大。参与此次对接活动的大企业较多,其中销售收入千亿元企业集团2家、百亿元企业近10家,汽车、机械、军工、家电、电子制造、工程板块骨干企业悉数到场,有些还是世界500强或中国制造业500强,在同行业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竞争优势,与钢铁企业互补性强。
问:产业对接的下一步工作如何安排?
答:产业对接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系统工程,这次对接会,严格地说只是产业对接工作的启动会、动员会,会后要建立合作机制,搞好跟踪服务,确保各项合作协议落到实处。
经信系统要加强服务。省经信委将探索建立产业对接合作推进机制,对这次对接活动进行专题跟踪调度,搞好协调服务。特别是对会议达成的各项合作协议,逐一推动落实,年终进行一次通报。各地经信委要主动跟进,积极协调产业对接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要协调有关部门,在发展规划、交通运输、政府采购、搭建销售信息平台、创新金融服务等多方面,加强和改进对企业服务,积极争取相关配套政策扶持,促进本地钢材消费和研发合作,降低经营成本,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推动行业协会加强工作协调服务。冶金行业协会要发挥牵线搭桥服务行业的作用,调动市场力量促进产业对接合作,搭建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的合作平台,建立两个行业骨干企业定期联系沟通制度,实现对接制度化、常态化。特别是要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定期发布钢材产品升级、市场需求、发展规划等方面信息,促进钢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的交流互动。
企业更要主动作为。对接活动实际上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钢铁企业要着眼长远、主动作为。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钢铁行业面临形势的严峻性和长期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研究市场,把省内用钢需求吃深吃透,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制定销售策略;要改进服务,根据用钢企业的需求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取悦省内客户;要注重研发合作,主动与有实力的装备骨干企业联合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要重信守诺,切实履行合作协议的内容条款,促进产业对接取得实际成效。装备制造企业也要积极行动,主动与省内钢铁企业开展对接合作,尤其是加强产品研发对接,通过深化配套协作,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提升装备产品竞争力。
言论
服务企业用真情 产业对接见实效
省经信委“做媒”,钢铁与装备制造企业“相亲”,刚刚结束的全省钢铁——装备制造产业链对接会,为处于下行压力中的两大行业,带来了市场利好消息。省政府高度重视对接工作,省领导专程出席活动并提出工作要求。
湖北是钢铁工业大省、装备制造工业大省。100多年前,张之洞在汉阳兴办铁厂、兵工厂,“阳夏一厂,冶萍两山,为全国富强命脉所系”,钢铁、装备制造曾是湖北工业的血脉所在。如今,装备制造、钢铁两个产业占据了全省工业增加值的近“半壁江山”,成为湖北工业的“顶梁柱”。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省钢铁与装备制造产业链的对接,存在错位断层现象。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每年从外地调入钢材量至少2000万吨,特别汽车用钢、建筑用钢、船舶用钢,有相当部分是省外调进的。去年我省钢材产量为3300万吨,只有不到40%在省内销售。这说明,我省钢材市场还有广泛的对接空间,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当前,钢铁产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发展遭遇瓶颈。如何化解矛盾、促进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质量、品牌和价格的竞争。钢铁企业只有改进产品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实现深入持久的合作。作为钢铁企业,抢抓家门口的订单,不能指望政府“拉郎配”,而是要拿出实际给力的销售优惠政策,吸引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对接;要抓好产品售后服务,规范产品销售环节管理,加大产品直供直销力度,抓紧建立钢材物流配送中心,从运输、剪切、配送等方面提供售后服务,真正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取悦省内客户;要更加注重产品研发合作,主动与省内有实力、有需求的装备骨干企业联合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加大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投入。
但另一方面,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化解产能过剩,促进产业对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不是说政府就无所作为,而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水平。比如,像省经信委组织此次产业链对接活动一样,政府部门针对行业存在的问题,搭建平台,对接市场,以政府“有形之手”,带动市场“无形之手”,聚集多方力量,形成合力。目前来看,这种合力的趋势正在形成。
直面经济下行压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唯有加强协调配合,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经过多年的沉积,钢铁等行业去产能化已经成为一项棘手难题,纯粹依靠市场手段或行政力量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唯有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才能共抗下行压力,才能促进转型升级,才能夯实湖北工业大底盘。
产业对接成果丰硕
省经信委牵头在新冶钢举办全省钢铁—装备制造产业链对接会,现场签订协议及达成意向供货量近100万吨。钢铁与装备企业都得到实惠,对接活动见到了实效,具体体现在“四个一批”:
组织了一批骨干企业参与。此次对接基本涵盖我省钢铁与装备两个行业的骨干企业,销售过千亿元集团2家、过百亿元企业10余家,包括东风、通用、雷诺、海尔、富士康、中铁十一局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
达成了一批产销合作成果。截至目前,签订协议及达成意向供货量近100万吨。武钢与17家企业达成产销合作意向,钢材供货量近50万吨;新冶钢与9家企业达成产销合作意向,供货量达13万吨;鄂钢公司与7家企业达成产销合作意向,供货量达10多万吨;宝钢黄石公司与5家企业达成产品直供意向,立晋钢铁公司与2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对接会还促进了钢企间的合作,宝钢黄石公司与鄂钢公司有望重拾10万吨/年的轧硬卷供需合作关系,立晋钢铁与鄂钢公司达成10万吨建材产品合作生产意向。还有一批合作协议有望近期正式签订。
推动了一批研发平台合作共建。促进钢铁与装备制造企业联手攻关、研发新品,是对接活动的重要内容。如武钢与中石化沙市钢管厂建立联合实验室,与黄石东贝联合建立材料研发实验室共同研制电机配套用材产品,与湖北迪峰公司达成LNG新型材料技术应用合作意向。新冶钢与三江航天集团签订产品开发合作协议,新冶钢研制的试用料已经发货。
发掘了一批合作新领域。武钢与44家装备企业沟通衔接并达成合作意向,华舟重工、三丰智能、中航精机、大运汽车等8家企业有望成为其新的直供用户。新冶钢与东风本田、克特拉克、上海通用等深入对接,有望打入本省汽车用钢市场。宝钢黄石公司与武汉格力、美的、TCL等达成合作意向,有望进入省内家电企业采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