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湖北:湖北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研究
2015
06/09
22:41

2014年,省发展改革委农经处联合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组织我省恩施州、宜昌市、十堰市、黄冈市、咸宁市及43个山区县(市、区)发改系统围绕我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开展了调查研究,在研究分析我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我省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发展布局及发展对策。

一、我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山区集中分布于鄂西南、鄂西北、鄂东北和鄂东南地区,面积约1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7.9%,区内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气候资源独特,为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以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林果、养殖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产业,拥有一批地理标志性保护农产品及著名商标如秭归脐橙、资丘独活、英山桔梗、利川坝漆等。同时也探索积累了一些特色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在基地建设上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技术上坚持科技创新,加强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在经营上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特色农业也已成为促进山区农业持续增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引擎。据统计,2013年全省山区特色农业产值达648.07亿元,全省农民从特色产业开发中实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近50%,发展特色农业不仅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绿化了荒山、改善了生态,拓展了就业,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综合效益。

但我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地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基地建设标准低、规模化水平不高,管理较粗放;品牌培育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业发展滞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流通体系不健全;产业扶持政策有限,特色农业对农民脱贫致富的地位没有真正显现出来。

二、我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重点

在对我省山区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重点对茶叶、食用菌等14种主要特色农产品进行了比较优势分析,提出了我省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重点扶持发展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特色蔬菜、烟叶、特色林果、特色养殖等七大特色产业。

(一) 基本思路

立足省情和山区资源优势,坚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社会进步相统一,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机制创新,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特色农业,大力推进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强化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带动,全面提升特色农业开发综合效益,以特色农业发展来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对山区传统特色农业重在“转变、拓展、提升”,对新型特色农业重在“培育、扶持”。依托资源优势做优特色农业,通过科技创新做强特色农业,通过产业化经营做精特色产业,通过开拓市场做活特色农业,通过政府引导做大特色产业规模。

(二)发展方向

在产业基地建设上实现规模化布局,加快建设具有较大规模、规范化、标准化的省级山区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带动当地特色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在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上进一步改进投资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对地方中小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在农产品加工上实现加工园区建设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紧密结合,与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有效衔接,做大做长产业链条。在产品形象上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标准规范以及加大宣传等方式,重点打造一批独具湖北特色的农特产品精品名牌。

(三)重点产业

按照具有生产和技术优势,产业规模较大,市场潜力大,竞争优势强,相对集中连片,带动能力强的原则,确定湖北省山区予以重点扶持七大特色农业产业。

1、茶叶产业。以我省现有优势绿茶产区为主,稳定发展名优绿茶板块;在宜昌、恩施等地发展名优宜红茶板块;在十堰、恩施等地发展名优乌龙茶板块;在咸宁、黄冈、宜昌等传统黑茶产区发展名优黑茶板块。争取到2020年,全省茶园总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茶叶综合产值突破500亿元,培植我省茶叶知名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

2、食用菌产业。加大食用菌基地建设,房县、南漳、保康等传统产区重点发展香菇、木耳等木腐菌板块;远安县发展茶树菇、香菇反季节代料栽培;随县、曾都在巩固香菇、黑木耳两大主导品种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巴西菇、双孢菇、鸡腿菇、白灵菇等新型草腐菌板块。大力发展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菌业的产业链条;加快全产业的技术组装配套,全面提高我省食用菌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3、中药材产业。重点打造武陵山优质地道药材种植区,巩固发展大别山药材种植区,扶持秦巴山中药材种植区,强化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培育一批知名产品,构建比较完整的中药产业链,逐步把湖北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生产基地、药材交易中心。

4、特色蔬菜产业。加强高山蔬菜规模基地建设,在宜昌、恩施、襄阳、十堰等地建立160万亩稳定的高山蔬菜核心基地和50万亩高标准魔芋生产基地。重点抓好优质、高产和无公害技术的推广及精深加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5、烟叶产业。通过集约化经营和集成配套推广烟叶生产新技术,努力提高烟叶质量和生产水平,不断提升烟叶的种植效益和种植效率;引导烟叶种植逐步向适宜种植的优势县市集中,不断优化烟叶生产布局。积极落实“双控”措施,推动烟叶生产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6、林果产业。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柑橘、板栗、核桃、油茶、竹子。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提升林果品质,加快品牌建设,提高基地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水平;加快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

7、特色养殖业。依托山区独特的地方品种资源优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家禽和畜牧产业,不断增强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产业化程度。重点加强郧巴黄牛、恩施黄牛、宜昌白山羊、马头山羊、麻城黑山羊以及恩施麻鸭等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抓好肉牛、肉羊和肉鸭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大鲵的科学养殖水平。

此外,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发展小杂粮、花生、花卉等地域特色的农林特色产品。

(四)区域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条件,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开发、集聚发展的原则,重点打造武陵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幕阜山片区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武陵山区:做大做强茶叶、烟叶、特色蔬菜、中药材以及林果等优势产业。重点建设富硒茶基地、优质烤烟基地、高山蔬菜基地、魔芋基地、特色中药材基地以及核桃、板栗等特色林果基地。

大别山区:重点建设茶叶基地、油茶基地、中药材基地、林果基地以及畜禽基地,推进茶叶、油茶、板栗、核桃、中药材等特色农林产品的规模化发展。促进黑山羊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产业化发展。

秦巴山区:重点做大做优核桃、油茶、板栗、脐橙、食用菌、茶叶、杜仲、天麻、贝母、木瓜、蔬菜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重点发展地方优良品种和特种养殖业,逐步形成规模,培育高端市场;培育特色山珍、道地中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

幕阜山区:重点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油茶、中药材、茶叶、竹子、肉鸭等特色产业,建设以油茶、中药材、茶叶、楠竹、雷竹、肉鸭等为主导的一批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

三、对策措施

(一)发挥政府对特色农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扶优扶强山区优势产业。一是要编制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特色农业发展的鼓励政策。二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的投资力度,改善特色农业发展条件。三是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利用现有的项目渠道,整合各种资金,捆绑使用项目资金解决特色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设立特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特色农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项目和产业予以倾斜。积极鼓励个人、联合体以及各种组织以承包、租赁、合作等形式进入农业领域。推广“公司(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信贷模式和订单农业贷款,建立和完善订单贷款管理制度。四是要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和实施林下经济补贴、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补助、龙头企业税收返还和贴息补助、农业保险保费补助等扶持政策,鼓励各类经营主体进入特色农业发展领域;要重点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特色农业产业链不长的问题和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二)加强基地规模化建设和加工园区建设,提升基地建设和管理质量。一是要加强特色农业基地规模化建设。重点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新型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使规模化经营有稳定的组织保障和形式保障;加强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联系,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企业+合作社+基地、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形式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解决好农产品基地建设与市场不相适应的矛盾。二是要合理规划和布局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园区。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发展,突出园区特色,形成园区品牌。围绕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三)壮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激发市场活力。一是要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从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提供服务入手,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坚持“扶优、扶大、扶强”原则,以项目为支撑,支持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二是要提升壮大专业合作社。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各类合作社和区域性、行业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大社强社。三是要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四是要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四)加快品牌打造力度,增强品牌效应。围绕山区特色农产品和已形成的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示范工程,开发一批具有我省山区自身特点的新品牌、新名牌。支持龙头企业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力争有更多的产品晋升为国家级、省级名优和名牌产品。强化品牌宣传,通过“集中宣传”、“打包推介”等形式,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农业功能。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标准化进程。制定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逐步建立统一共享、分类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与追溯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和完善农畜产品批发和交易市场,加快构建农副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体系,实现产品和市场的有机对接。三是加强基层农技、农机服务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服务支撑。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