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湖北:百强大冶 不断跨越的精神密码
2015
06/04
20:51

2006年6月,面对矿竭镇衰的警示,大冶人未雨绸缪:走出恋矿情结,实施经济转型。

2008年3月,大冶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大冶人应势而动:将原来自发进行的“经济转型”升级为“在国家支持下的城市全面转型”,即以经济转型为根本,以机制转型为动力,推动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和体制机制“五个转型”同步发展。

2010年1月,面对“五位一体”转型之路越走越顺,大冶人再吹号角:深入推进城市转型,争当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的排头兵。

2012年12月,大冶跻身全国百强县,填补我省7年空白,大冶人坦然面对:收敛喜悦,正视差距,稳神竞进,再求争先进位。

今年5月,面对新常态下增速放缓及区域竞争的加剧,大冶人策马扬鞭:经济下行,精神不能滑坡,大冶不能自大、百强不能勉强、优越更要忧患,坚决不能让“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大冶上演。

回首10年,大冶不断超越,不断将战略升级,将目标调高。每逢关键节点,大冶人总能对成绩保持冷静,对未来充满忧患,展现出审时谋远、抬头实干、自省求变的精神风貌。

审时谋远:资源的恋与舍

2006年6月,大冶黄金湖畔,一场思想风暴正在酝酿。大冶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在此召开封闭会议,议题只有一个:资源枯竭以后,大冶经济何去何从?

彼时,大冶资源并未枯竭,只是有所苗头。龙角山镇、铜山口镇、铜绿山镇,3个因矿而设、曾经喧声如雷的乡镇,因为资源枯竭、经济萧条被撤销,在新版地图上消失。

矿竭镇衰,对大冶而言,是一道触目惊心的警示令。封闭会上,与会者直言:谁能担保这3个乡镇远去的背影,不会是大冶的明天?大冶的发展是继续依赖矿产资源,还是转变方向?

这一问,问出了许多干部心中的隐忧。长期以来,大冶的干部群众普遍认为矿产资源丰富就是优势,把发展经济寄托于矿产资源的无限开发上。统计显示,2005年,大冶60%左右的税收靠资源型税源贡献,70%左右的工业靠资源型产业推动,80%左右的投资靠钢铁、水泥、铝材等资源型项目支撑。

长期依赖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大冶经济社会已经暴露出资源逐步萎缩、产业结构不优、经济外向度不高、增长后劲乏力、生态环境约束加大、社会遗留问题增多等矛盾和问题。“要清醒看到资源型经济结构的弊端和隐忧,一旦资源枯竭,则一损俱损,百业萧条。我们必须超前谋划,及早部署。经济转型是大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冶市决策者言语铿锵。

讨论、争辩,达成共识:早转柳暗花明,不转山穷水尽。分析、比较,新战略浮出水面:保二进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逐步实现城市的整体转型。

在大冶经济发展史上,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它像一场风暴,冲刷着积淀在大冶人血管里的资源情结。“大冶不转型无出路,快转型快发展,早转型早跨越”的转型理念,如今已深入人心。

翻看大冶今年一季度的经济数据,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49亿元,高出全市GDP增速3.1个百分点,占到全市GDP总量的25.67%,较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同时,三次产业投资占比由上年一季度的3.3︰64.7︰32调整为6.3︰58.7︰35,第一、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同比都提高了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抬头实干:百强的攻与守

“进了,终于进百强了。”2012年12月10日,喜讯从北京传来——2011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行榜揭晓,大冶市名列第97位,是全省唯一上榜县(市)。这是大冶首次登上百强榜单,也填补了我省7年无百强县(市)的空白。

进入全国百强县,是大冶人多年的梦想。2005年,大冶名列全国百强县第262位;2010年,名列第122位,离全国百强县越来越近。重返全国百强县,也是湖北人近年来的不断渴望。2000年到2003年,我省先后有6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百强”,但此后再与“全国百强县”无缘。

专家评价,大冶率先冲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是近年来湖北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样本,标志着“中气十足”的湖北县域经济实现新的跨越。消息公布当日,各路记者云集大冶,探寻跻身百强的法宝,但约访“操盘手”的要求纷纷遭到婉拒。

楚天时报记者获悉,消息公布的当日上午,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明确提出,对待进入全国百强县,大冶要低调、冷静面对,抓紧时间谋划继续进位。

随后,大冶审时度势,根据县域竞争的态势和大冶短板,制定未来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在全国百强之路上争先进位。大冶人清醒地知道:“百强路上,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稍有不慎就会出局;百强不是守出来的,而是拼出来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

其间,继续抢抓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园区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集群、城乡统筹,成为大冶进攻的法宝。事在人为,2013年、2014年,大冶再度名列百强榜单,并且成功实现三年三进位。

自省求变:龟兔的快与慢

龟兔赛跑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半途效应”,指很多的人在建立目标后,已经完成了一半,由于心理因素及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对目标产生负面影响。

今年5月7日,大冶召开转型跨越座谈会,这是一次被称为继2006年黄金湖风暴后的新一轮头脑风暴。会上,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告诫说:“我们这几年获得了较多的荣誉、较多的先进,大家都容易沾沾自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如果长此以往,我们就被自己温水煮了青蛙。”

坚决不能让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大冶上演!

自省基于警觉,基于对“半途效应”的警惕。2011年10月,大冶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三大目标:冲刺全国“百强”县市、争当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如今“三大目标”基本实现:城乡统筹排头兵当仁不让,百强连续三年进三位,全国文明城市已获提名资格、拿到“入门券”,但这些目标只代表着过去。

自省更基于当前形势的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增大,一季度大冶市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与序时进度均有较大差距,全市60家大中型企业中有29家累计产值或单月产值同比出现负增长,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如何突围?

区域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每一次回望和对比,是为了汲取前行的力量。

这一次,大冶没有将目光放到沿海发达县市,而是将比学对象放到贫困县。5月初,大冶连续两次组织党政代表团,先后赴我省红安、麻城及安徽省太湖、宿松等地考察学习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等先进经验。近年来,红安、麻城等一批原来相对落后的县市,正在加速赶超,并在一些产业及领域已超越大冶。

面对追兵,大冶人再一次吹响号角。大冶市长李修武说:“经济下行,精神不能滑坡。”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说:“大冶不能自大、百强不能勉强、优越更要忧患,要坚决改变因循守旧的状态,奋勇争先的拼劲,持之以恒的韧劲,去华求实的实劲,提头来见的狠劲,尽快走出低谷、率先突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