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村民变市民”这一称谓的变化,其根本出路在发展,需要经济基础作支撑,需要产业作纽带。
对大冶而言,城乡一体化是在“后资源时代”的经济转型进程中进行的。
改写“一矿独大”经济版图
2010年底,大冶市委书记傅继成拿到一份产业比重分析对比表时,心里乐开了花:“这几年,大冶经济转型的成效还是很明显。”
傅继成总结了“3个18%”:与5年前相比,采掘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51%下降到32.5%,下降了18.5个百分点;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9%上升到67.5%,提高了18.5个百分点;养殖业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由40.2%上升到58.8%,提高了18.6个百分点。
“这一降两升,集中体现了大冶经济转型战略的成果。”傅继成如是说。
转型,是一场艰辛而持久的跋涉。“3个18%”,看上去有些轻描淡写,但其中艰难曲折却耐人寻味。
一直以来,在许多人心目中,大冶只不过是一个大自然赋予恩赐的“宠儿”,一个财大气粗的“土老板”。
2008年3月,当大冶出现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的那一刻,有些人看起了笑话,“没有矿业的支撑,你该怎么办?”
就在这样一种尴尬的气氛下,大冶人全面迈开了经济转型的征程。
“大冶因矿而‘富’,这是过去;沿袭老路,大冶将因矿而“穷”,这是可以预见的未来。”傅继成说,过去大冶“一矿独大”,采掘和冶炼等行业长期占全市规模工业的七成,重型工业占到八成。“这个经济版图必须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改写,否则下一代就无路可走。”
研讨、磋商,分析、辩驳。
大冶决策者们明晰了经济转型方向:依托矿产等优势资源来做转型的新文章,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在转型中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在转型中实施换代升级,在转型中优化经济结构;与此同时,腾笼换鸟、筑巢引凤,引进新鲜血液。
短短几年间,饮料食品、新型建材水泥、机电制造和纺织服装四大产业集群在大冶这片热土上迅速崛起,引领大冶飞速奔跑在争创全国百强县和城乡一体化的大道上。
如今,大冶可以向世人骄傲的宣称:大冶“一矿独大”的经济版图已经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