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避孕药等激素类药物生产中,会用到一种名为黄姜皂素的天然原料。十堰市竹溪县,是黄姜主产区,集聚了全国70%的产量。
由于黄姜在提炼皂素时,会产生大量废水造成污染,这个全县支柱产业,突然被叫停。好不容易找到攻关专家,技术开发却又缺资金,此时,县科技局局长谢从明拿出自家房产证作抵押,帮企业贷款200万元……
生产一吨皂素,要排放上千吨酸性废水
废水污染严重
河里大石头被酸解
位于鄂西北的竹溪,与陕西接壤。从武汉去竹溪,先坐火车到陕西安康,再转两个小时的客车反而更方便;若坐火车到十堰,客车需再走4个多小时的盘山公路才行。所幸,新修的高速公路,今年年底就能通往竹溪。
昔日交通不便,也令竹溪发展相对缓慢。但其土壤和气候等天然条件正好适合黄姜生长。黄姜的种植和深加工,由此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一进竹溪,连绵的山坡上,不时可见搭着架子生长的绿色植物——这就是黄姜。一路上,听当地几名姜农讲,现在还能种黄姜,多亏了县科技局局长谢从明。
原来,黄姜皂素虽被誉为“植物黄金”,但其传统提炼工艺存在严重污染。提炼过程中,需加入强酸,先将黄姜分解成水解物,再提取。生产一吨皂素,要排放上千吨酸性废水。据当地居民介绍,2002年,污染最严重时,流经县城的竹溪河,水又黑又臭,好多大块石头被酸水分解成了小石子。当时的水质是劣五类。
2004年,县里收到国务院和省市下达的“最后通牒”,限令2007年6月30日前,黄姜加工企业污染物排放若不达标,将一律关停。这对竹溪而言,堪称致命一击,当时,黄姜加工产值已占全县工业产值的半壁江山。一时间,黄姜加工企业纷纷被迫关闭,黄姜价格每斤由原来1元多跌到几角钱,连成本都收不回,姜农损失惨重,卖不出去的黄姜烂在地里。全县黄姜种植面积从鼎盛时期的5万多亩,一下子锐减到几千亩。
要挽救黄姜产业,就必须攻克治污技术关。早在2002年,时任环保局长的谢从明已经在四处寻找治污之术。但5所高校的研究均告失败。
2006年,谢从明从县环保局局长调任县科技局局长。
“如果没有这笔钱,项目就可能半途而废。”
挽救黄姜产业
拿个人信用作赌注筹钱
2004年,在湖北省科技厅等单位举办的黄姜治污技术攻关招标会上,来自武汉的中国地质大学一举中标。也就是在这时,谢从明认识了技术带头人洪岩教授,并“盯”上了他。接下来,谢从明十余次跑到武汉,找时任地大副校长、现任校长王焰新“求情”,“求”学校能将洪岩团队派到竹溪安营扎寨。
奔波了半年,谢从明终于说服了洪岩团队前往竹溪创业、做技术攻关。公司用地,县政府无偿划拨80亩。之后,从公司规划、注册,到建厂房,谢从明全程参与。为节约科研资金,谢从明还凭私人关系为其赊购钢筋、水泥、砖块等。2005年,致力于攻克黄姜皂素清洁化生产技术并予以产业化的竹溪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当时,由于公司条件艰苦,很多试验还是需要在地大的实验室里完成。而谢从明还专门在地大租了间仓库,作为临时办公室,全程为这个项目做些政府方面的跑腿服务。
2006年,成果初显,要进行中试,需购买生产设备,至少需资金200万元。成果尚未验收,专利也暂时没有完成申报,没有资产可以抵押贷款,这成为科研团队又一大难题。谢从明得知后,果断拿出个人房产证和工资,外加个人信用,从银行贷款200万元。
当时,成果还没全部出来,也不敢说就一定能成功,为什么还敢拿自己的前途作赌注?对此,谢从明微微一笑:“如果没有这笔钱,项目就可能半途而废。我看好这个项目,看好洪教授团队的能力。当然,我也不怕失败,失败了再找其它办法。我也相信县领导不会处分我,因为县领导都很开明,容忍失败,关键是要想办法解决难题。”
2006年底,该公司终于实现了黄姜加工的无污染生产,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并通过了来自全国包括院士在内的100多位专家的环境评审,取得环境资格认证,成为国内第一个实现黄姜加工清洁生产的企业。
随后,为让姜农重拾信心,寒冬腊月里,谢从明在满是积雪的大山里跋涉,挨家挨户向农户宣传。目前,全县黄姜种植面积恢复到3万多亩。
“企业安心搞成果就行了,其余的事,我们来办。”
不让企业跑腿
20万科技成果资助一周到位
“谢局长办事,让我们放心、省心。就像申请科技专项资金这么大的事,我们根本不用准备什么材料,他们来考察,他们去申报,我们只管埋头把科研成果做好,等着专项资金到账就行了。”深入企业采访时,湖北某茶叶集团董事长叶艳如是说。
原来,2013年,该茶叶集团对茶叶进行深加工,从茶叶中提取出茶多酚、儿茶素等高新技术产品。2014年初,谢从明在走访中得知后,带领科技局的同事们到公司来调查核实,发现确实是新科技新成果,且已经在产业化。于是,科技局写了汇报材料,与财政局、经信局会商后,报县政府讨论,通过后就签批了。前后仅一周时间,该公司就获得县里20万元的科技成果专项资助。
“其实,这不是特事特办,这背后,我们有一套很规范的文件。”谢从明说。每年年初,县科技局会制定出“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报县里签批,资助条件和标准等均“明码标价”。企业不用再为厚厚一摞申报材料犯愁,省时省力。“企业安心搞成果就行了,其余的事,我们来办。”谢从明说。
企业的创新意识被激发后,科技成果频出。竹溪县近5年形成的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专项是过去20年的5倍。8年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工业园入驻企业达43家,园区企业先后承担市级以上科研项目56个、获得省市科技奖励11项、授权专利600多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家。这些数据,在竹溪都是“破天荒”的。
8年来,“5+2”、“白+黑”成了谢从明的工作常态
近10万加班费和奖金
几年来分文不拿
为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谢从明还在科技局内部创立“科企共建”模式。2007年起,局里10名干部,包括谢从明在内,当上了“科技特派员”,共包揽十余个成长性好或需要帮助的企业,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引导和协调服务等方面,像保姆一样事无巨细地去帮忙。日前,某医药集团设在竹溪的一个激素药项目正式投产,这是谢从明的共建企业,也是他花了5年才招入竹溪的。
采访中,谢从明接到一个北京的电话,显得满面红光。原来,几经沟通,北京这位营销专家终于同意来竹溪考察魔芋项目。“魔芋也是我主抓的项目。营销是全县魔芋产业的短板,只要跟这个专家团队谈成了,竹溪的魔芋就可以打通出口渠道。”谢从明兴奋地说。
8年来,“5+2”、“白+黑”成了谢从明的工作常态。每到年底,局里算加班费数谢从明最多,可他分文不拿。县里发给他个人的奖金,他总是让单位上账,用于单位绩效考评,累计下来已近10万元。
连续3届,谢从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工作者”;2014年,竹溪县科技局获得湖北省第二届“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