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今年10月即将正式通水,千里江水北上,如何确保这“一口水”的安全?如何最大程度降低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影响?这些都成为百姓关心的焦点。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以及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做客中国经济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列访谈,为网友解读南水北调关于水的“那些事儿”。
王浩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要保证一直都是清水北上,这是个系统工程。第一步是抓水源地。水源地的老百姓做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湖北十堰、陕西商洛、河南南阳,这些地方在保护水质、移民安全搬迁,以及在淹没损失上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比如湖北十堰,过去老百姓生产加工黄姜,很卖钱,是生产各类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每年的产值是15亿元,但排出的污水超标很多倍,现在为了保护水质,把黄姜产业停了。因此用水的人不能忘了挖井人。
第二步就是抓总干渠。中线工程总干渠1502公里,全程几百座桥,周围都有铁丝网、绿化带、隔离带、缓冲带和保护带,但万一化学品的运输车翻到渠里,就是不可设想的事情,因此有了一个“四步走”的预案。
“拿北京的预案举例,如果是在北京境外发生突发性污染,就使污水从之前的一些泄水闸、退水闸泄到河道里,然后再进行紧急处置。如果进了北京,会有预案阻止污水进入四环五环水网。如果进了四环五环再出事,还会有预案阻止污水进水厂。最后还有一套水质水量联合调度预案,通过水动力学的措施,尽可能把污染的副作用减到最小。”王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