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北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湖北省启动的以花为媒为主打的灵秀湖北快乐乡村游主题系列活动,带动全省乡村旅游实现收入超过400亿元,游览人次近亿人(次)。由此,“乡村游”成为2013年湖北全年旅游消费的一大热点,湖北旅游十大热词之一。
而事实上,乡村游目前也是湖北发展势头最好、最火爆的旅游产品之一,占据全省旅游版块接近四分之一。
湖北大学中国旅游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亮认为,2013年湖北省旅游局以花为媒作为大面积推乡村游的切入点和引爆点,找得很准。“湖北的旅游定位是灵秀湖北,发展旅游就要发掘湖北山水的钟明毓秀的特质与秀紧密结合。”
旅游是一个关联性、综合性、带动性很强的产业,乡村游的发展对湖北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城镇信息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全国乡村旅游看湖北,湖北处于中游。产业基础打得比较足,整体规模尚可,但与浙江、江苏等旅游强省相比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内涵。
近些年来以武汉为枢纽的高铁线路的陆续开通,以及越来越多的湖北省内城际铁路开通,使各式旅游更加便捷,无疑是一项尤为重大的利好。
探路
湖北花为媒乡村游能发展起来,与全省农业产业转型定位比较早有很大关系。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一直是国家立国之基,长期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是扶植农业。2007年前后,为响应国家号召,全省的农业农村转型就被提上了日程。农业类型由单一转向多元。除之前基本的经济农业外,还出现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多种农业类型。花卉因具有传统作物的经济价值外还兼具旅游观赏功能,经济附加值较高,颇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种植的积极性很高。而多种农业类型的出现,无疑为湖北乡村游的多样化打下了基础。
据悉,2007年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农业部联合颁布了关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
旅游的文件。湖北省旅游局对全省旅游规划重新做了战略部署和调整,将乡村旅游跟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开始重点打造乡村游项目。当年,在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省旅游局联合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人社厅、省农业厅等部门陆续推出了乡村游的五级联创体系——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高星级农家乐。每一个体系都有相关文件和政策及标准做支撑,并对部分项目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据湖北省旅游局
发展产业处处长高晴介绍,截至目前,湖北已经拥有18个旅游强县,13个旅游名镇,97旅游名村,10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四星级农家乐突破200家。这些都为今日以花为媒为主的乡村游的火爆搭建了基础。
按照赵亮的说法,也就是从那年起,各地在积极申报旅游强县、名镇项目等项目的同时,开始积极寻找乡村游的特色;刚开始,大家仿效成都积极修建农家乐,搞乡村休闲旅游,慢慢发现湖北乡村游的特色并不在此,而在于原有的以种植经济花卉品种为特色的农业运营形式。
推进
湖北最早叫响全国的两朵花为武汉大学的樱花和麻城的杜鹃。
2009年12月27日,武汉到广州间的高铁开通。为吸引更多的广东游客到武汉,武汉市旅游局推出“四朵花”,当时的宣传口号是“春天看樱花,夏天看荷花,秋天看菊花,冬天看梅花。”
武汉大学的樱花先红,因为漂亮,更重要的是有很深厚人文底蕴。后来,个别旅行社感到赏花游的商机蛮大,就把杜鹃花也捆绑销售。麻城市的杜鹃花一开十几万亩成片,非常壮观,因为策划到位,宣传到位,很快在全国火了起来。2010年麻城杜鹃上了央视后,不管是武大的樱花还是麻城的杜鹃都给两地旅游市场带来很火爆的效应。据赵亮介绍,2011年因为看杜鹃这个旅游项目,麻城周边的村一下子盘活带动了200家左右农家乐。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示范效应,使各地的旅游局在推自己的产品时
反思有没有类似的产品。由此,2010年以后湖北分别出现了许多以花为特色旅游产品。2010~2012年间,湖北省旅游局专门就游客选择到湖北旅游的原因做过调查后发现,很多游客选择到湖北旅游的重要原因是为了赏花,比例占得非常高,而且呈逐年增长趋势。
当时,所有乡村游模式以民间开发和地方开发为主,还没有形成系列的产品和旅游线路。更没有像现在一样政府主导,找到重点和切入点,大面积地去宣传推广。
以“花为媒”为切入点和引爆点,来做湖北乡村游这篇大文章,湖北省旅游局是如何想到?高晴介绍,起因很偶然。2012年他们有次下乡检查农家乐,看到农家周边鲜花盛开,大家便谈论起武汉每年火爆的“樱花经济”。再一想,湖北作为农业大省,花卉资源非常丰富,可谓四季有花、月月不同,完全可以通过“赏花”这根线,把游客从城市引到乡村,让乡村也盛开一把。由此,湖北的赏花游由城里的花,景区的花开始扩展到乡村更多的花。
“我们回来后把这个想法向省局领导汇报,立即得到他们的认可。省局立即组织召开党组会议,研究具体落实方案。推广的速度非常快,不到两个月方案就落地了。”高晴说。两朵名花的启示与之前的调查加大了省旅游局以花为媒为切入点推乡村游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