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2014年春季植树造林紧紧围绕核桃产业基地建设,以打造“全省第一核桃大县”和争创“全国核桃名县”为目标,抢抓市委、市政府“四个百万”产业工程建设机遇,顺势而为,借势发力,乘势快上。截至目前,全县完成造林5.05万亩,占计划的101%,其中高标准新建核桃产业基地面积2.83万亩,占计划的141.5%,改造升级核桃基地面积2.5万亩。全县发展核桃产业已呈欣欣向荣、方兴未艾之势。
(一)领导重视是核桃产业发展的保障。今年春季,房县县委、县政府召开核桃产业建设督办会、现场会5次,专题研究、安排、督办核桃产业建设;在春季造林的关键季节,由四名县分管领导带队分片包干督办产业基地建设进度,每天晚上八点分别向县委书记、县长汇报当天核桃造林和高位换优截干进展情况;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在全县核桃产业会上强调,县领导春季到乡镇检查调研工作,一不看你的房屋建的如何,二不看你的集镇建的如何,主要看你的核桃产业发展的怎样,以产业论实绩,以产业论英雄。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建核桃产业的局面。
(二)标准质量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坚持合理布局。把核桃产业作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集中连片,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质量,集约化生产。二是强化基地管理。严格按照选一块好地,挖一个大窝,放一担农家肥,植一株壮苗,浇一担水,盖一张膜,每季追一次肥,定一套完善的林粮间作、耕作措施,防一、二次病虫害,进行一次修剪工作的“十个一”标准进行基地管理,确保植一株,成一株,种一片,成一片。三是推行科学套种。按照发展山地农业的模式,采取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立体种植、种养结合等方式,间作套种药材、矮杆农作物、蔬菜等,发展林下经济。四是加强换优改造。全县核桃基地一律推广房陵1号、清香、辽核、香玲四个丰产、抗性强的良种。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在全县打一场核桃高位换优的人民战争,全县动员,政府投入,部门服务,将5万亩“非四个良种基地”全部高位换优。
(三)样板示范是核桃产业发展的动力。坚持不懈“抓典型、建样板,办示范、促辐射”。一是培植“核桃专业大镇”。从项目、资金、政策、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扶持化龙堰镇新建核桃基地12000亩,高位换优改造老核桃基地5500亩,建设万亩标准化核桃示范园,建成竹房城镇带产业示范镇。二是培植高标准示范园。以军店青沟核桃示范园为中心,辐射中村、小峪、向湾,建设军店万亩标准化核桃示范园;以红塔塘溪为中心,建设城关莲花,红塔塘溪、油坪、六谷万亩连片标准化核桃示范园。三是培植核桃产业重点村。建成门古寺镇会子营、狮子岩、东河、彭家湾,姚坪乡姚坪、西坡,白鹤镇赤岩,土城镇龙坪、土城,大木厂镇五谷庙,野人谷镇西坪、木瓜,中坝乡中坝、下坝,九道乡八里、响应沟,上龛乡白玉、荆竹,青峰镇青河等核桃产业重点村。四是培植骨干示范基地。每个乡镇新建1-2个面积不少于500亩的示范基地,每个重点村新建1-2个面积不少于100亩的示范基地。
(四)优质服务是核桃产业发展的保证。一是壮大技术服务队伍。聘请湖北省林科院经济林所、十堰市科技学校教授和专家,定期为全县核桃产业“把脉问诊”,解决“疑难杂症”。加大县级、乡级林业科技人员,村级核桃发展辅导员和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力度,培养扎根基层、直面农户、服务到地、永远不走的核桃生产服务队伍,加快核桃高产技术推广进程。二是壮大专业合作组织。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大户+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民组建核桃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努力营造合作社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千家万户共同发展的格局,提高核桃产业的组织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五)创新机制是核桃产业发展的源泉。一是统筹产业用地。抓住全县城镇化建设、整村迁移扶贫、边远山区人户分离土地抛荒、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调整等各种机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集并进程,破解“百万亩核桃产业基地”建设用地难题,打牢规模栽植、大户经营、公司经营基础。二是推进多元发展。鼓励国家干部职工、城镇居民、企事业单位、私营业主、外来投资者和专业技术人员以承包土地植树、买断土地经营权植树、与农户合作建基地、与农户合股建基地等多种形式,兴建核桃产业基地。三是加大资金扶持。整合南水北调、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以工代赈、扶贫开发、低丘岗地改造等项目,扶持兴建核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