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武汉东湖示范区:科技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
2013
10/18
11:52

如何让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30%的增长?作为我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湖示范区一直坚持“创新”的灵魂,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兴产业,驱动经济转型升级,无论外面“风雨变幻”,经济都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中小企业共奏“鲶鱼效应”

在水稻里种出人血蛋白,从废弃的秸秆里提炼出燃油,吞下一颗药丸便可免去胃镜检查之痛,这些“神奇”的技术每天都会在拥有2万多家企业的东湖示范区诞生,它们的主人往往是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企业。企业虽小,却能激发东湖示范区转型升级的活力,充当了“鲶鱼”的角色。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示范区的生力军,多培育有科技实力和活力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东湖示范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李世庭说。

去年在创业板挂牌上市的华灿光电,成立不久便碰上金融危机,曾被外界认为要“关门大吉”。2009年之后,LED行业开始复苏,华灿光电本可以打个“翻身仗”,却苦于缺乏资金。此时,东湖示范区的2800万元集合贷款如“天降甘霖”,让企业走出困境,逐渐奠定了LED芯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地位。

资金支持之外,东湖示范区以高新技术孵化器为平台,孕育了不少新兴企业。1993年,武汉大学青年教师陈义龙以10万元资金在我国第一家孵化器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创办武汉凯迪电力公司。6年后,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如今,公司已成为我国能源、环保行业的领军者,总资产超300亿元。

“孵化器通过创业辅导、研发共享,以及在政策、法规、投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服务,降低企业创业风险和成本,提高了示范区转型升级的速度与质量。”李世庭介绍,东湖示范区已拥有23家孵化器,毕业企业超过1000家,在孵企业超过1800家,为示范区转型升级注入了新鲜血液。

“老企业”走出“新路子”

东湖示范区被誉为“中国光谷”。光电子信息是其核心产业,2012年总收入近2000亿元,几乎占据全区的“半壁江山”。稳固基础产业的同时,示范区认识到单一的产业结构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产业转型由此成为“突出重围”的“利器”。

华工科技是中国激光行业的一家老牌领军企业,为了转型升级,公司制定“高端服务型制造”战略,专门成立华工赛百、华工智云、华工化诚等服务性子公司,开展物联网应用、云计算、教育信息化等现代服务,公司服务性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

华工科技从制造业逐步转型到服务业,只是众多企业转型的“冰山一角”,中铁大桥局、长飞光纤等老企业也纷纷加入转型升级行列。

2012年6月,东湖示范区专门投资50亿元,启动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首批项目。“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能够引导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步伐,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东湖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夏亚民说,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继光电子信息产业之后第二个千亿级产业。

生物产业也成为东湖示范区转型升级中的新星。经过4年多的建设,在荒郊拔地而起的光谷生物城已入驻企业300多家,其中有辉瑞、拜耳、赛默飞世尔、霍尼韦尔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企业总收入已突破400亿元。

“制度红利”支撑华丽转型

“如果没有有力的人才、资金、科研制度,我们转型升级就会慢很多。”东湖示范区的多名企业家这样告诉记者,无论是企业还是产业的转型升级都得益于示范区的“制度红利”。

艾默里大学终身教授叶克强曾是美国“杰出青年科学家”,在东湖示范区“3551人才计划”的吸引下落户武汉远征世纪制药公司,并获得300万元的资助,用于开发抗癌神经类新药。研发成功后,将为生物制药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东湖示范区推出的个人所得税奖励、发放“优诊卡”、子女义务教育安排、建设“人才房”等措施,吸引了大批海外人才。目前,东湖示范区投入人才专项资金6.86亿元,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团队1500多个、高层次人才4500多名。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产业升级,示范区独创“黄金十条”,推出40多项配套政策。例如,东湖示范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在区内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最高给予每年2000万元的运营经费支持。

资本制度的创新在助推示范区转型升级中也功不可没。东湖示范区以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驻,并开展创新业务。目前,区内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及投资管理机构达200余家,到位资本近200亿元。

“公司有了人才和资金,才突破了多年来的发展瓶颈,实现了转型升级,以前我们是只能生产3G数据卡的小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专业提供无线通信终端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武汉无线飞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国顺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