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武汉开发区提速“沿江开发” 抢占下一代汽车制高点
2020
05/27
09:03


武汉开发区长江沿岸科技新城发展带舒卷而出。



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三工厂总装生产线上正在生产CRV汽车。



东风大道是武汉开发区发展主轴,沿线13公里驻扎近2万家企业,其中包括7家整车厂、54家世界500强企业,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400亿元,是一条“流金淌银”的千亿大道。



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城加快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



武汉经开港全景。



武汉开发区美丽的绿岛小区。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是全国最大的5G自动驾驶示范区,参观者在无人移动快递车前体验收取快递。

万里长江,奔腾向东。流经武汉,从湘口到沌口,绵延72公里,形成了一个“S”形大湾。

有着“中国车都”之称的武汉开发区,就在这个江湾的怀抱之中。

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经过29年发展,如今,这里已成为武汉经济体量最大的区域之一,综合实力在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每年,百万辆汽车从武汉开发区驶出,以东风汽车为首的东风大道沿线,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400亿元,是全省工业产值最高的一条经济主轴,被誉为“千亿大道”。武汉开发区的主要经济体量,均聚集于此。

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武汉开发区以更高站位、更广视野,谋划“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提出:对标国内一流开发区,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全球知名车都。

新目标,需要新支撑。2018年2月,武汉开发区开始谋划沿江区域开发,从“东风大道”走向“长江经济”,从“千亿大道”迈向“万亿产业”。

今年4月,疫后重振的关键节点,武汉开发区再次明确,实施“两带”“两核”发展战略,在做强做优“东风大道先进制造大走廊”的同时,在长江沿线开辟新的发展主战场,加快建设“长江沿岸科技新城发展带”,构建未来发展新支撑。沿江开发,由此进入提速期。

实施沿江开发,武汉开发区践行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先后投入数百亿元,将长江沿岸26个湖泊、16座青山全部复“绿”。位于开发腹地的智慧生态城,9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三分之二是生态绿地,三分之一可供开发的土地不引进工业项目,全部布局现代服务业。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均衡发展”理念,打造产业集聚高地、人口集结热土,建设宜居宜业的科技新城。

初夏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驱车于此,从湘口到沌口,郁郁葱葱的长江沿线,已是一派繁忙场景。东风“云峰”、吉利高端整车、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示范区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紧建设,汽车芯片、无人驾驶、新能源、氢燃料电池为代表的下一代汽车产业云集,融创智慧生态城、中建三局绿投总部等城市功能配套项目依次排开,一幅产业集聚、宜居宜业的图景正在展开。

武汉开发区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国际一流标准,高标准打造建设长江沿岸科技新城发展带,力争“长江经济”与“东风大道”同频共振、联动发展,共同引领开发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践行新理念

三年投入数百亿元修山护水

长江流经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留下了72公里岸线,约占武汉长江沿线的一半。长江给予这片土地恩泽,每天近50万人共饮长江水,每年数以万计的货物从汉南港发往全国各地。

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背景下,实施沿江区域开发,如何更好地做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武汉开发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武汉开发区主动作为,将区域环境治理统筹到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中。过去几年间,已先后投入数百亿元,将围绕长江边的26个湖泊、16座山体全部复“绿”。同时,启动沿岸非法码头整治,取缔11家,提升集并23家。曾经的砂石码头,重新种下意杨树苗,遍地撒下草籽,变身靓丽江滩,为沿江绿色发展铺就底色。

既为城市添绿,更为发展留白。

位于武汉西南一隅的军山街,102平方公里区域内,长江、通顺河、硃山湖三条水系交互贯通,构成武汉最大的城市“绿肺”。2006年,武汉开发区托管军山街。对于长江岸边这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数十年来,始终不急于开发。开发区负责人说,要对历史负责,在没想好怎么开发之前先封存起来,为未来发展留白。

地处沿江腹地的智慧生态城,是武汉开发区沿江开发的主战场,规划面积9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三分之二是生态绿地,严格控制开发,剩下的三分之一,只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医疗,拒绝任何工业项目。

“在招商工作中,我们始终严守生态发展底线,签约项目首选环保、健康、科技的现代服务业。曾有一些产值高的工业项目希望落户,由于不符合园区规划被婉拒。”智慧生态城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水清了,岸绿了,水鸟也飞回来了。如今,穿行于沿江的智慧生态城、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只见碧水蓝天,绿树成荫,青山如黛,宛如生长在绿叶上的城市。越来越多的高端创新人才、企业和产业奔着好山好水而来,带动城市发展升级和绿色宜居。

长江之畔的硃山,过去曾进驻10多家采石场炸山采石,过度开采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约1/4山体断裂。近年来,武汉开发区先后斥资2亿元,“买回”硃山采石场,进行停采闭坑、危岩体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昔日的采石场即将变身“冰雪小镇”,奥山集团斥资52亿元在此建设华中首个冰雪运动主题旅游小镇,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

积蓄新动能

布局抢占下一代汽车产业制高点

实施沿江开发,武汉开发区立足破除无效供给,全力布局下一代汽车、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5G通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先进产能。

下一代汽车,是沿江产业布局的重点。开发区负责人表示,时下,汽车产业正在经历重大变革,各种前沿技术层出不穷,呈现出轻量化、绿色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的发展趋势。在这一历史变革的关口,作为中国车都的武汉开发区,必须抢抓发展“时间窗口”,以建设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示范区为契机,推进汽车产业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跨界融合,推动从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打造万亿元规模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作为国家战略的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示范区,是核心平台。去年,这里已完成首批28公里开放测试道路智能化改造,建成基于5G通信技术的C-V2X规模化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网络,并颁发国内首张自动驾驶商用牌照,引领武汉率先迈出无人驾驶商业化应用。

为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目前,示范区正抢抓5G新基建战略机遇,抓紧建设二期和封闭测试场,启动第二批开放测试道路智能化改造,推动市政道路、四环线、汉洪高速等约110公里道路开放,以扩大测试范围,丰富示范应用场景。

“测试基地是一项重大产业基础设施,就像一个磁场,能吸引大量整车企业、智能零部件公司、车联网公司等聚集,形成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园区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加大与百度、华为、京东等企业的合作力度,力争集聚更多企业参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

打造万亿元规模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需要具有强大自主研发能力,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国际竞争,引领下一代汽车发展的领军企业。为此,武汉开发区在沿江区域先后布局东风“云峰”、吉利高端整车两个百亿级整车项目。疫后重振,这两大项目均争分夺秒,加快建设。

其中,东风“云峰”项目,计划今年9月厂房竣工,明年初正式投产,生产搭载三电系统技术、车联网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产品,助力武汉新能源汽车核心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吉利高端整车项目,计划2021年底全面完工,将投产路特斯高端新能源车,填补武汉高端车研发制造空白。

建设智能车都,要从单打独斗走向集团作战,走产业集群之路。目前,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联合全国82家自动驾驶领先技术创新企业,在武汉开发区成立“自动驾驶城市示范与产业协同创新联盟”,联盟成员包括戴姆勒、宝马、东风、一汽、上汽、吉利、蔚来等车企,以及华为、腾讯、滴滴、小马智行、驭势科技、图森未来等通信、新能源、人工智能、互联网创新企业。

去年8月,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武汉,这一中心离长江不到一公里。来自瑞士的世界顶尖检测认证机构——SGS武汉公司迁入沌阳民营工业园,办公面积比过去大一倍,还投资3500万元引入数十台机器人。

“生产性服务业聚集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制造业水平。”有专家认为,这批机构的融入,正推进提升车都制造“含金量”“含绿量”,并与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提升“含芯量”“含云量”。

探索新模式

打造产城融合创新样板

白天机器轰鸣,晚上一片寂静,整个汽车城像一座“工业孤岛”。和其他国家级开发区一样,武汉开发区也曾遭遇“产城分离”困扰。

在大力提升产业能级的同时,只有“产城协调发展、环境生态齐飞”,才能加速腾飞。为此,武汉开发区提出,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均衡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城市服务配套和高端特色城市功能,提升宜居吸引力。

4月10日,武汉“解封”第三天,融创·首创武汉经开国际智慧生态城市进入人们视野。这是一个“城市量级”的超大型项目,将聚集打造未来城市亮点区块,陆续建设智慧长江活力中心、武汉国际生态文化旅游区、产城融合创新样板区三大板块;同时,以物联网为基础,实现大数据等创新技术在智慧城市的发展应用。

不止于此。在沿江区域,奥山冰雪运动小镇、中衡国际设计小镇、宏泰重离子肿瘤医院、爱莎国际学校等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已签约入驻,总投资达800多亿元,以增加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资源供给,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未来,智慧生态城将继续坚守‘生态优先’发展战略,以打造代表武汉未来的山水宜居休闲城、创新活力新都市为目标,以塑造山水生态环境、引进新兴产业、打造智慧城市为特点,以下一代汽车、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装备为重点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和高端业态,从产业升级引领、城市功能补充两方面,支撑‘中国车都’升级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武汉开发区智慧生态城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说。

本版文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通讯员 张敏

图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梅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