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宜昌市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汪元程带队赴生物产业园调研并举行专题办公会。
湖北华强防护服生产车间,正开足马力生产医用防护物资。
宜昌人福药业出口药品生产基地。
2019年12月9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宜昌片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
宜昌生物产业园国家级孵化器“城东U谷”。
4月29日,宜昌综保区举行首批项目入驻仪式。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2020年3月,宜昌高新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今年首批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2020年1月,位于园区的宜昌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4月,园区内宜昌跨境电商产业园亦获国务院正式批复。
在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众多企业正加速成长为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的领跑者:
宜昌人福药业——麻精药品国内市场占有率60%,原料及制剂产品出口全球30个国家;
湖北安琪集团——国内酵母龙头及保健品知名品牌,主导的产品出口到155个国家和地区;
湖北华强科技——亚洲最大的医用丁基胶塞生产企业,年产量达60亿只;
三峡普诺丁药业——药用级缬氨酸、异亮氨酸年产量居全国之首,正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高端氨基酸综合供应商;
广辰药业——国内糖尿病原料药市场占有率第一;
天仁药业、瑞特利制药、国药控股、国药器械、华润医药、大泗医疗等30多家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势头强劲。
踏访产业现状
创新型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截至2020年5月,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区已集聚企业128家。2019年,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区工业产值已近100亿元。
作为湖北省生物医药产业“1+9”联动发展格局的九大支撑之一,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是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承接的重要载体,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宜昌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近年来,宜昌高新区持续加强引导生物产业园高质量发展,支持产业园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园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发挥了产业园在区域经济和行业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4月20日,安琪生物产业园。在生产车间,一袋袋食品、保健品走下生产线,智能机械臂和码垛机器人也一刻不停,忙着分装、打包;在其物流仓库区,叉车往返跑,货车排队候……几百吨货物每天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并远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在安琪生物产业园展示中心,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记录着安琪生物产业园发展的每一步。
经过9年多的发展,安琪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宜昌生物产业园区的高端产业,主导的产品已出口至全球155个国家和地区。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园区内麻醉药、医用口罩、防护服、医用面罩、护目镜、医用橡胶手套等产品订单不断,供不应求……
截至2019年底,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已投产企业125家,其中生物医药类企业83家,已经形成了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高端食品4大产业门类。
到目前为止,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已累计签约工业项目169个,安琪生物产业园、人福出口药品生产基地、三峡普洛丁氨基酸生产基地、湖北康肽药业、三峡医学检验室、贝因美婴童食品产业园、紫泉饮料、宜昌生物医药孵化器等75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已吸纳5000多人就业。
多家企业成为国际国内
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的领跑者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宜昌人福药业第一季度的出口药品订单量已经超过了2019年全年。
4月21日,在宜昌人福药业出口生产基地OSD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着生产安非他酮、氯化钾。这些来自美国的订单,需要赶在6月30日前交货完毕。
宜昌人福药业独树一帜,其它企业更是各领风骚。
2015年,宜昌三峡普诺丁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入驻宜昌生物产业园,致力于研发、生产高端氨基酸系列原料和制剂。该公司是国内最早生产氨基酸的两家企业之一,也是多个氨基酸产品的国家药品标准起草制定单位之一。
目前,该公司药用级缬氨酸、异亮氨酸年产量已位居全国榜首,正接轨全球领先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致力于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端氨基酸综合供应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个个企业在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落地、生根、发展,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华强科技已成为亚洲最大的医用丁基胶塞生产企业;广辰药业在国内糖尿病原料药市场的占有率位居第一;瑞特利制药、康肽药业、天仁药业、景瑞天恒、康泉医疗等企业各有所长,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搭建多个公共服务平台
产业园区内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与否,是衡量园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园区发展的活力和质量。
融合利用社会资本,大力兴建科技孵化器,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多个生物医药平台与孵化器正发挥着创新力量。
近两年来,宜昌市依托安琪集团、宜昌人福药业相继搭建了3个生物医药产业相关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在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8年,宜昌市生物技术公共服务中心在安琪酵母生物产业园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宜昌市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标志性举措,目的在于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同时配置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促进“五链”深度融合。
2019年8月20日,宜昌市仿制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与宜昌生物医药孵化器牵手合作,平台利用科技资源优势,为孵化器处于初创阶段的近20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检验检测、仪器共享、标准制订、信息咨询、人员培训、项目评估等一系列服务,共同打开了宜昌市医药产业技术的新局面。
“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完成初创企业的委托,研发生产、管理体系、临床研究……能提供整个产业链完整的、开放的、共享的服务体系,已经显现出了它自身的创新价值。”人福医药集团总工程师、宜昌人福药业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李莉娥说道。
此外,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还拥有13个省级创新平台、1个湖北省生物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力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探看发展路径
形成企业集群发展态势
着力构筑三大生物医药产业链
4月22日,湖北华强科技产业园,在药用丁基胶塞生产车间,多条生产线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今年6月,华强科技东山园区的厂房将全部搬进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全力打造一家“智能工厂”。届时,华强科技将再次迎来转型升级发展新时期,一个“新华强”将在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强势跃起。
2020年,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力争以提升“创新活力、成果转化力、高端产业实力、产业协作力、人文环境软实力”为主线,打造基地核心竞争力,实现基地向全产业链联动、高端特色突出、产业形态多元、业城融合发展的全面升级。
当前,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正依托龙头企业,提升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智能制造、食品饮料、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链水平,以安琪生物集团为依托,发展生物工程产业链;以人福药业、三峡药业、华强科技为依托,发展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以康肽药业、美光硅谷生命科技为依托,发展生物及微生物食品产业链,打造独具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今年年底,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生物及医药产业总产值有望达150亿元,培育年产值过50亿元的企业1-2家、过10亿元的企业3-5家,以及一批产值过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扶持3-5家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或创业板上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新增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5个。
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形成自身特色的产业新体系
4月29日,宜昌综保区举行首批项目入驻仪式。15家首批入驻项目涉及保税加工、保税研发、保税贸易等多个类别,涵盖了生物医药、食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借助综保区政策优势,以及打造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地的良机,宜昌生物产业园再注新活力,再迎新机遇。
2019年,为贯彻落实宜昌市政府《建设国家仿制药生产基地的实施方案》,宜昌高新区又在生物产业园二期储备了2000亩土地,打造原料药生产基地,人福药业、海正化工等一批原料药生产企业相继落户。
2019年11月,作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已投入使用;兴盛产业园、鑫达产业园、梅花产业园也正在加紧建设。投资3亿元的三峡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建成后,有望成为国家级示范检测中心。
当前,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已建成4个孵化器和加速器,投入使用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其中,宜昌生物医药孵化器于2019年12月被认定为国家级孵化器。该孵化器二期项目已被列入湖北省重点建设项目,正加快建设,助力产业创新发展。
自2010年以来,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已投入近200亿元,进行水、电、气、热、污等设施配套功能建设,园区承载能力得到一步步提升。
为鼓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宜昌高新区相继出台系列产业优惠政策。对落户生物医药企业,分类予以产业扶持及税收奖励;对于入驻标准厂房的项目,最高可享受三年租金减免。对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孵化器予以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每年安排技改专项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
在金融政策方面,对投资基金,按投资额度的1-5%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金额500万元。在人才扶持方面,实施“三峡英才工程”计划,对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给予100-500万元扶持,落户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可享受100-300万元奖励。
“生物产业园要用好‘生物医药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综保区’‘国家孵化器’三块金字招牌,当前正以综保区项目入驻为契机,依托双河片区的集中连片开发,引进龙头企业,打造仿制药生产基地。围绕三大产业链,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定位,从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疾控用品等领域进行引导性发展,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新体系。”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副书记付艳介绍,未来两年,生物产业园还将有5000亩用地成片呈现出来,园区的承载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宜居宜商环境将更加优化。
当前,宜昌高新区生物产业园正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契机,加快构建“2+4+N”产业新体系,为实现“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千亿园区发展目标而努力奋进。
撰文:袁达 董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