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阳春
金融,现代经济的血液。打好经济发展战,畅通“经济血液”尤为重要。
按下“重启键”后,我省用好用足国家系列金融支持政策,让金融资源精准对接实体经济,为企业“输血”,让企业“吸氧”,帮助企业活下来、留下来、强起来。
一场对接,引来4300亿元
4月22日,一场大规模对接会在武汉举行,政府、银行、企业三方联手,只为助力经济社会快速复苏。
全国性大行来了,地方银行来了,企业来了。
结果令人振奋:相关银行与企业签署一份份信贷支持协议,总金额达4327.1亿元。在经济复苏战的关键时刻,武汉得到大批资金“弹药”支援。
“银企对接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对接会上,中金数谷科技有限公司与建设银行签下14亿元贷款协议。在武汉临空港国家网安基地,中金武汉数谷大数据中心一期工程3月底复工,目前正处于最后冲刺阶段,在未来几个月内即可投产,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大数据中心。新资金的注入,将有力保障这一项目尽快建成投产,为湖北“新基建”贡献力量。
从“暂停”到“重启”,各类银企对接活动近来密集在全省举行,政府部门搭台,金融机构与企业面对面沟通,解决资金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为复工复产引入汩汩金融活水。
3月初,荆州把应急与谋远相结合,举行金融“早春行”网上签约仪式,17家金融机构与企业“屏对屏”网上签约,签约总额超过380亿元。
3月20日,荆门举行全市金融抗疫保发展银企对接活动,1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1010家企业签订意向协议,总金额达223.8亿元。
宜昌加大“线上+线下”的融资对接服务,按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举办近20场融资对接会,截至4月22日促成银行对企业新增授信1386家、432.98亿元,放款1306家、225.59亿元。
用足政策,利率降至1.32%
“金融部门对于湖北尽快摆脱疫情影响、复工复产和恢复发展是充满信心的,金融部门的支持资源储备是充足的。”4月18日,在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王玉玲说。
1月底之后,武汉中商旗下门店除超市外大量停业,公司面临较大资金压力。近日,武汉中商在此前已获得1亿元优惠贷款的基础上,再次申请到了1.5亿元优惠贷款,为恢复正常经营备足了资金。
这2.5亿元优惠贷款,得益于央行对湖北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的支持。1月31日,央行设立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向医疗物资、生活必需品生产、销售和运输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信贷。
考虑到湖北省受疫情影响最严重,央行在前期额度的基础上,4月初又为湖北新增了200亿元额度。
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参与专项再贷款工作的12家商业银行,共向湖北省802家重点名单企业发放专项再贷款340亿元,占到了全国总额度的11%以上,经财政贴息后企业实际负担利率仅为1.32%。
搭把手,拉一把,央行、全国性商业银行纷纷伸出援手。
2月26日,央行新增再贷款、再贴现额度5000亿元,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低成本、普惠性资金。截至4月18日,全省金融机构利用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向3.2万家企业发放优惠贷款206亿元,加权平均利率4.52%。
16家全国性商业银行总行对湖北单列信贷计划,各家银行出台超预期、超常规、超强度的支持措施100余条。建行总行将原有22条支持政策增加到26条,为湖北安排年度贷款新增620亿元,同比多增143亿元。
15万笔延期,让“中小微”缓口气
4月以来,当阳市飞翔米业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生产一派繁忙。刚刚复工,收入有限,此时一笔43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眼看到期了,公司负责人为资金周转愁坏了。
这时,当阳农商银行按政策办理了续贷,并将贷款利率由7.2%下调至4.55%,企业一下子省了11万多元。
中小微企业受到疫情的冲击更大,对金融纾困需求尤为迫切。为此,我省金融机构落实银保监会、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要求,对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截至4月18日,湖北全省33家银行对流动性暂遇困难的中小微企业15万笔、6871亿元贷款给予了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
要想让中小微企业熬过来、活过来、挺过来,还需要为其“输血”,把断裂的资金链修补起来。目前,农行、中行、工行、建行等各大银行均推出针对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复工贷”“开工贷”等专门产品,更大额度更低利率支持小微企业复苏。
农行湖北分行单列100亿元专项信贷规模计划,支持小微企业渡过难关、顺利复工复产。该行推出小微企业“复工贷”专项融资大礼包,以“纳税e贷”“抵押e贷”“资产e贷”“链捷贷”“科创贷”“简式贷”等种类丰富的产品篮子,满足小微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执行优惠利率的同时免收贷款涉及的各类费用,最大限度降低融资成本。截至3月底,该行已向7100家小微企业净投放贷款16.78亿元。
7300多家企业“入舱吸氧”
非常时期,需要有非常之举。
为了更大力度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服务复工复产、纾困解难,我省有关地区、有关部门创新应急工作机制,搭建临时扶助平台,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
3月8日起,宜昌市由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牵头,抽调人行、银保监、经信等12个部门和21家银行、1家担保公司近150人联合办公,组建了金融服务应急中心,第一时间开发“战疫强企”数据平台,开辟线上申贷“绿色通道”以及续贷、展期、延期还本付息申办功能,金融机构按照主办银行“一对一”联系对接企业,实现企业需求快速响应、及时受理。
3月底,我省经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机构联合启动“企业氧舱”建设,以政府支持为保障,综合运用金融和非金融手段,帮助受疫情影响产生暂时性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在武汉、宜昌、襄阳、荆州、荆门等全省多地“开舱”,数千家因疫情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入舱吸氧”。
对“入舱”企业,金融机构100%对接,一企一策,全面提供金融服务。具体金融手段包括不抽贷不断贷、降低贷款利率、线上7×24小时融资服务、提供投行服务、维护企业征信等。截至4月23日,仅全省建行已通过延期还本付息、新增授信等方式支持“入舱”企业7383家。
“疫后重振经济,金融帮扶见效更快,能够帮助企业迅速把中断的资金流循环起来。”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称,金融机构应重点精准支持那些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以及陷入困境的中小微企业,同时监管部门要密切监测资金流向,把金融资金用在刀刃上,避免在虚拟领域出现市场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