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应急中心,力助复工复产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阳春 通讯员 杨明 钟波
“通过应急金融服务,力争把疫情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企业遭受损失降到最低、企业倒闭风险降到最低。”4月3日,宜昌市地方金融工作局有关负责人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说。
非常时期,如何更好地畅通金融血脉,助力实体经济渡过难关、快速恢复活力?宜昌市创新机制,紧急组建应对疫情金融服务应急中心。截至目前,入驻应急中心银行机构授信、放款分别突破60亿元、50亿元。
30多个单位联动办公
“不仅办理了2000万元展期,还新增了500万元授信。新增授信实行的是最低利率,展期贷款也下调了利率,真是救我们于水火之中。”宜昌东方超市有限公司是宜昌本地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之际急需大量资金进货、发放工资。公司负责人朱礼丹说,前一天中午线上提交申请,第二天便获得三峡农商银行授信,速度之快令她意外。
这得益于宜昌市应对疫情金融服务应急中心的线上线下联动、多部门协同办公、应急快速响应机制。
疫情使得很多企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为复工复产“把脉体检”“输血救急”“保驾护航”?自3月8日起,宜昌市由市地方金融工作局牵头,抽调人行、银保监、经信等12个部门和21家银行及1家担保公司近150人,依托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不见面融资”的基础优势,组建了金融服务应急中心。
金融服务应急中心下设综合协调组、需求受理组、融资对接组、政策落实组等工作组。各政府部门及银行分别抽调3至5人联合办公,各家银行还同步组建了后台业务支持保障队伍。三峡农商银行成立以分管业务行长为组长的专班,同时该行172家支行网点动员200多名客户经理处于待命状态,有线下任务随时响应。
“轻装上阵”助复工复产
让企业“轻装上阵”复工复产,一方面要为企业提供新鲜的资金“血液”,一方面要减轻企业到期贷款的还款压力。
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能够充分发挥无接触、快速响应的优势。宜昌市经信、商务、农业、发改等部门,初步摸排规上企业、限上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迅速建立了4497家企业信息基础库,供各银行对接。各家金融机构按照“一行一品”上线特色产品,包括三峡农商银行“抗击疫情专项贷”、华夏银行“复工贷”、邮储银行“抗疫应急贷”、湖北银行“复工复产助力贷”等。个体工商户胡启发线上申请到200万元贷款后说,“贷款不仅为我们复工复产提供了帮助,更是保住了几十个工人的工作岗位。”
针对复工复产融资和企业续贷展期需求,宜昌网上金融服务大厅还优化了线上融资远程受理对接,上线了续贷、展期、延期还本付息受理模块。截至目前,金融服务应急中心累计办理续贷39.48亿元、展期72.86亿元,办理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179.45亿元。
“不见面融资”显威力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的“不见面融资”“零接触服务”重要性凸显。
“最近两年我们一直推进基于大数据的科技赋能业务创新,大力建设线上业务渠道,这次应急服务是对科技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对未来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三峡农商银行副行长刘长荣介绍,该行在疫情时期整合数据资源,线上多用数据说话,线下坚持事实重于形式,实现快速授信。同时,通过改进中小企业授信审批和风控模式,推出远程视频审查审批,尽量减少人与人接触,积极运用网上金融服务大厅、“企贷通”、“三峡云e贷”等线上平台和产品,大力拓展线上金融服务功能。
金融服务应急中心是非常时期非常之举,不过一些好的做法正在延续下去。
在具体运作中,应急中心坚持实践主办银行制度,企业的存量合作银行有多家的,按照规模排序实行“首位”主办。新的信贷需求企业,通过网上金融服务大厅发布需求,银行线上“接单”或“抢单”,明确主办银行。“主办银行”,也意味着主办责任,将通过“一企一行”长期跟踪、长期帮扶,形成保姆式的企业金融包保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