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习松 刘宇 通讯员 郑毕
20年的传统纺织老厂,一跃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纺织生产样板工厂。6月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石首市德永盛智能化纺织工业园,花园式的工厂让人流连忘返。
这,是石首以“绿色+”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技改+:德永盛跑进全球前5%
去年,德永盛响应“退市入园”,投资5.4亿元,从陈家湖公园旁的老厂搬迁到金平工业园区,同时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赛络纺、榄型纺纱工艺。
清梳联、粗细络联、机器人智能打包……公司总经理章爱武自豪地表示,生产设备、技术升级后,产品多项指标全球领先,高端认证跑进全球行业前5%;当年产值达12亿元,税收由入园改造前的1000万元以下增至2000万元。
突破从何而来?办公区大数据中心有答案——一张蓝色大屏,厂房温度、湿度、开台率、工序效率、产品质量等一目了然;出现任何状况,后台都可随时监控调度。章爱武说,对应的产品数据还可授权客户随时调看,双方在“开诚布公”中完成订单。
章爱武透露,随着后续项目上马,德永盛两年内产能有望翻番,成为中国牛仔纱线生产的“隐形冠军”。为进一步打造绿色园区,该公司在厂房设计时就已考虑屋顶光伏供电。“为此,多投入了4000万元,预计7月底开始发电,到时全厂可节省近13%的用电。”
【画外音】去年,石首市在省经信厅支持下,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工程”,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结出一批高质量发展硕果。今年,该市又从长三角地区及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一批高科技产业集群,瞄准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方向,振兴“石首制造”。
生态+:打造绿色产业链
今年1月,石首市团山寺镇过脉岭村“鸭蛙稻”核心示范区拿到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有机检测项目多达100项,要连续3年检测达标才能得到认证。”6月6日,记者见到当地“五彩鸭蛙稻”种植模式创始人严斌时,他正为新购的1.4万只雏鸭整理鸭舍。
严斌介绍,“鸭+蛙+稻”模式,不仅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带动鸭、蛙健康养殖,还能制作“鸭蛙稻”富硒米、紫糯酒等系列产品,延伸出一条长长的绿色产业链。
这样的产业链在石首还不止一条。
面对一条条水槽组成的水产养殖区,华沃正旺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栋抛撒出一瓢黄色颗粒状的鱼食。“这是用黄粉虫制成的生物饲料。”王国栋介绍,黄粉虫的养殖原料就来自畜禽粪污发酵而成的沼液沼渣。
曾几何时,畜禽粪污转化成为石首市污染防治第一头疼的问题。引入华沃正旺后,该公司不仅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沼气、有机肥、喂虫养鱼的饲料,还投资3.6亿元建设年发电量7500万千瓦时的沼气发电厂。这一绿色高效模式,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去年6月,全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在石首召开,近20个县市区集中观摩学习。
【画外音】近年来,石首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广“生态+”绿色综合种养模式,全市虾稻连作面积突破27万亩,“好味源”小龙虾亮相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金宴”牌鸭蛙稻五彩米在第21届中国农洽会上被评为金质产品,有机“地标”总量名列荆州市前茅。
服务业+:废弃厂房变“打卡”地
乒乓球馆、羽毛球馆、恒温游泳馆、健身馆、儿童游乐园……端午小长假,石首西普体艺中心再成返乡过节游子的网红“打卡”地。谁能想到,几年前,这儿只是长江边的一片废弃厂房。
2015年,石首市引进西普体艺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4亿元,将这片废弃厂房,打造成一个集体育、文化、休闲、商业于一体的综合体。
该中心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公益”,法定节假日、全民健身日、学生寒暑假期间的上午9点至11点,所有体育场馆设施免费开放;平时,室外体育设施全天免费开放。截至目前,共接待健身人群逾60万人次。
去年1月13日,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会上,石首西普做典型经验交流,介绍将废旧厂房改造成体艺中心的经验。西普也因社会效益显著先后被省体育局授予“湖北省全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基层示范站点”等荣誉称号。
“以体育带动人气,以人气拉动消费,再以消费反哺体育。”该公司负责人透露,未来还将通过品牌输出、连锁运营等方式,不断优化以体育产业为主导、多元业态为支撑的“西普模式”,争取从石首走向全国。
【画外音】打造体育公园,既是对长江岸线的生态复绿,也是对当地产业的一种“生态修复”。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体育+产业”“体育+旅游”“体育+文化”集散地及全省体育设施装备产业发展基地,成为石首市经济绿色发展新的增长极。
“生态优先一寸不让,绿色发展半分不松。”石首市委书记刘忠诚、市长石必成坚定表示,将持续做好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以绿色为最坚实的底色,久久为功,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考评显示,2018年石首在全荆州市高质量发展考核名列第二,今年一季度这一排位跃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