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光谷:走向“创新经济体”
2018
12/29
09:2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墨通讯员李春龙

12月26日,国家高新区建设3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王志刚在回顾我国高新区30年创新发展之路时,4次提到“东湖示范”。武汉东湖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7家国家级高新区,作大会典型发言。

过去30年,我国高新区历经了三次创业阶段。伴随着产城融合发展的深入,许多主流高新区在形态上开始走向“创新经济体”。

作为科技部重点指导的全国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之一,三十而立的光谷,能否在下一轮“创新经济体”的浪潮中,屹立潮头?

国家创新30年的东湖之“光”

在讲到创新体制机制时,王志刚说,从1988年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诞生30年来,每个高新区都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武汉东湖高新区“黄金十条”,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科技生产力。

回望国家高新区的多个“世界第一”和“中国第一”时,他如数家珍地说,在东湖,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传输系统。

总结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他又举例说,光谷的光电子产业集群占全国50%。

提到开放协同、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他说,光谷在比利时发起建设的中比科技园,是我国高新区在海外建设科研中心、科技园区的典范。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在发言中,总结了光谷30年改革创新成就,坦言进入发展新时代的光谷,在创新管理体制、做大总量与转型升级等方面同样面临新的挑战。

王志刚表示,当前高新区在管理体制机制与高质量发展不适应的问题,科技部将和地方共同研究,进一步探索。

从光谷发端的“二次创业”

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全国选择若干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采取特殊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新兴产业开发区”。这是高新区首次作为国家战略提出。

1988年,第一家国家高新区在中关村率先动建。

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已经开启,但工业基础尚薄弱,高技术产业基本是空白。各地的国家高新区基本上走的都是“先工业”的发展道路,以快速形成产业基础和经济规模。在武汉光谷,关东、关南两大科技工业园率先崛起,关东主抓光电子,关南抓医药。

经过十余年积累,国家一批高新区初见起色,但产业大多处于加工制造的价值链低端,有“躯体”,无“头脑”。

2001年,科技部在武汉召开工作会,提出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口号。其核心是注入科技要素,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被确立为高新区发展不能偏离的根本。

这场从光谷发端、围绕技术创新的价值链升级,在全国影响深远。它推动了高新区从过往靠资金土地到靠技术创新、从靠政策招商到靠内生动力、从大而全到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从只顾硬环境到打造软环境、从注重“引进来”到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五大深层次转变。

走向“创新经济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成为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其性质和范畴也在发生改变。这促使国家高新区开始向“创新经济生态”全面发展转型。

国家高新区迎来第三次创业浪潮。

科技部火炬中心专家表示,走向“创新经济体”,将成为全国主流高新区的又一次跃升。这是一种创新经济的生态构成,体现在创新创业、产业、市场、社会和城区(环境)5个基本方面。其中,创新创业是最核心要素,产业是经济生态的依托。

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主任王胜光介绍,引领下一轮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新动能、新兴产业和新生产方式。

新动能的主要来源是新技术,尤其是正在带来产业变革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比如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IT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云计算、大数据和存储技术,以及AR、VR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而这些恰恰是光谷的优势所在;在新兴产业方面,主要围绕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新生产方式,致力解决的则是产业转型升级问题。“10年前,我们全力支持武汉新芯发展芯片产业,最终上升为国家战略。”东湖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光谷当前“5+2”产业格局,涵盖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五大千亿支柱板块,加上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数字经济等“两翼”,全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透露,光谷正加快建设国家信息光电子、国家先进存储、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三大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今年,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突破55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超1200亿元。小米、科大讯飞、海康威视等60多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企业,已相继在此布局“第二总部”。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