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当阳破解土地碎片化
2018
12/28
10:3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擒虎 通讯员 王涛 魏茜

沮河、漳河从荆山逶迤而来,灌溉出当阳百万亩良田。

土地承包后,田地碎片化带来的耕作困难、效率低下等问题,渐渐困扰着这片沃土。2016年以来,该市整合各类资金9.3亿元,在王店、淯溪、河溶、半月4镇25村改造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大田化”改革,使当阳农业面貌一新。

土地零碎弊病多

土地碎片化问题,在当阳普遍存在。据统计,王店、半月等山区镇,单个田块大多不超过1亩,每户的耕地被分割成5至10块;淯溪、河溶等平原镇,单个田块大多也只有2亩左右,平均每户有5至6块田地。

在河溶镇红明村,四组村民、65岁的王德明告诉记者,他家有耕地20亩,被分为13块。“光走一圈就要3个小时。最小的田还没收割机大,劳动不便,只能肩挑背扛。灌溉时水要从别人田里过,时常闹矛盾。”

因田块小而散,耕作难度大。该村二组组长赵贝贝算是种田大户。他种的140亩地,主要请人工,一年光工钱就要花掉2万元,还凑不齐劳力。过去三年大涝了两次,根本来不及收割,只能眼睁睁看着稻谷倒伏减产。

于是,红明村的土地在“大田化”改革前,以每亩100元的低价流转都没人要。

种田难、没人种、损耗大等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改革势在必行。

大田整出高效率

2016年,当阳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高标办”)开始探索“大田化”改革。王店镇双莲片区2.5万亩农地,是当阳现代农业示范区,被选为首个试点。

当阳在该区域新建玉双路,沿道路两侧,将原来的小田整改成每块7至10亩的大田。不过,由于当地多为丘陵山地,限制了土地平整,只能一定程度地解决土地碎片化的问题。

在山区小试牛刀后,去年,当阳在平原镇淯溪、河溶以及山区镇半月推广改大田。与山区沿道路改田不同,平原则是“摊大饼式”推进,建设规模扩大到12.3万亩,每个地块扩到10至20亩。

河溶镇红明村被纳入改建范围。消息传来,农民们心里起初都在打鼓: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利益?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宏志决定,先在一组搞500亩试点。

大田成形后,张宏志组织全村老百姓去看:原来零碎的田块,集并成规整的大田;原来的小田埂,被3.5米宽的水泥路取代;水泥浇筑的矩形渠将汩汩清泉送入大田,以前的土渠、小沟“下了岗”;大型机械顺利开进了每块田地……

这一看,二组、三组、四组都抢着要整改,经过一年改建,红明村已有4700亩地整成大田。

整好的新田怎么分配?张宏志介绍,田地整改后,都是高标准农田,道路、沟渠也都修到了田边,所以农户拿到哪一块地都不吃亏。村委会根据“随方就圆、总量不变、靠近住处、便于劳作”等原则,组织村民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分田,确保每户的田集中在一处。道路、沟渠等公共设施用地,则由这一区域的农户分摊。

村里原计划,分田时如果不好操作,就采取抓阄的形式解决。没想到,村民们都很支持,分田中没有产生纠纷。

今年10月,水稻收获季节,红明村非常热闹:来自江苏、河南、荆门的收割队,驾着“洋马”等大型机械,一天就能收割80亩地。比过去小机械和人工收割,效率提高了至少5倍。

看好发展前景,大户赵贝贝准备流转土地,将种植规模扩大10倍。一家粮食加工企业的老板李兵也计划到红明村,以每亩600元的高价,流转2000亩地,生产糙米零食产品。在改革带动下,当阳新流转土地7.92万亩,新增6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统筹资金干大事

“大田化”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当阳市“高标办”主任罗春雷说,改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政策上,省级层面缺少统筹管理体系。各省级部门的项目仍独立运作,对项目的投资标准、建设内容、管理要求不一致,客观上增加了“大田化”改革的难度。

2001年至2015年的15年间,当阳各相关部门把所有土地整改了两遍,但收效并不明显。在每亩土地上,水利投入1500元,国土投入1500元,农发投入1500元……重复建设,各忙各的,“小火凑不成大火”。

改革以来,按省委、省政府“统筹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当阳构建了“多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资金整合模式。

该市将“大田化”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从相关部门抽调15名长期从事项目建设的骨干,组成高标办。将高标办设为独立法人单位,开设单独账户,建好资金统筹池,3年共整合财政资金6.5亿元。

传统农业效益低,金融和民间资本引入难度大。当阳发挥杠杆作用,通过2000万元国土整治资金,吸引宜昌汇龙公司投资1.8亿元,建设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年来,当阳累计吸纳社会资本2.8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