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8年12月,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设立,开启武汉开发区发展新篇章。
图为:东风最新款新能源概念汽车Eπ亮相。
图为:日新月异的武汉开发区。(张斌 摄)
图为:东风本田第二工厂总装车间生产一角。(梅涛 摄)
图为:1991年3月,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零部件加工区场地平整开工典礼。(李歌今 摄)
图为:1995年,汉产第一辆富康轿车从神龙公司武汉工厂开出。
图为:1991年,武汉开发区动工兴建前,沌阳318国道两旁场景。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因改革开放而生而兴的武汉开发区,在省委和武汉市委大力支持下,始终站在时代发展潮头,紧紧把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秉承敢为人先精神,大胆闯、大胆试。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武汉开发区成立27年来,已从昔日一片贫瘠的黄土岗,凤凰涅槃,一跃成为中部排名第一的国家级开发区和“中国车都”,成为我省改革开放排头兵、重要对外开放窗口,武汉工业增长极。
站在历史长河边,回眸武汉开发区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路径,就是不忘几代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人,为了共同理想、信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辛创业史;就是不忘敢闯敢试、“功成不必在我”的接续奋斗史,就是不忘要始终勇立时代潮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大胆创新史,就是要始终牢记嘱托、永远跟党走,心系人民,依靠人民,方能从一个成功彼岸走向新的辉煌。
站在历史长河边,回眸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变化的改革发展进程,就是不忘我们出发的原点和方向,坚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就是要始终铭记,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永远在路上,要继续大胆闯、大胆试。
创新驱动为主
工业产值跃升至3400亿元
年关岁末,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捷报频传:
12月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湖北武汉加工出口区”整体升格为“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这是继西安之后,武汉成为全国第二个拥有三个综合保税区的副省级城市;综合保税区的落地,将开启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
12月7日,省发改委核准吉利汽车投资90.44亿元,在武汉开发区建设年产15万辆乘用车项目,将生产传统燃油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
12月18日,东风汽车投资98.51亿元,在武汉开发区扩建年产30万辆乘用车项目开工。项目投产后,将生产国内顶级品牌车和俏销新能源车。
重大项目是地区发展的产业支撑。重大项目成色变化反映的则是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纵观百年武汉工业变化,武汉重工业经历了从炼铁到炼钢,到造船、造锅,再造汽车等过程。
自1988年10月,二汽30万辆轿车总装厂落户沌口,1990年12月20日,二汽与雪铁龙合资生产30万辆轿车项目在巴黎正式签约,武汉才步入造小轿车时代。
1991年5月16日,武汉开发区承载发展轿车产业的国家使命,破土动工。
27年间,武汉开发区工业产值从1991年时几乎为零,到2017年达到3400多亿元。仅东风本田一家企业,2017年产值就破千亿元。
27年间,武汉开发区集聚起包括东风总部在内的54家世界500强企业,神龙、东风本田和东风雷诺、东风乘用车等9家整车厂,以及法雷奥、格特拉克、纳铁福等500多家国内外知名零部件厂商,使这里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国车都”。每年,这里生产120万辆汽车、1200万台(套)家电,以及大量食品饮料等等。
27年间,武汉开发区面积由最初10平方公里拓展到489.7平方公里,2013年12月,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两地实施一体化发展。
今天的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食品饮料为支撑的现代产业集群及完整产业链条,集聚工业设计、研发制造、咨询服务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7万人,产业工人14.1万人,拥有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平台40个。
2017年,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3亿元,位列武汉市各区(功能区)第一,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403亿元,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等6项关键经济指标均名列武汉各区第一,汽车产业产值甚至占到全省三分之一。
一条基本经验
先行先试,大胆闯大胆试
回眸武汉开发区改革发展过程,一条基本经验是:紧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先行先试,大胆闯、大胆试。
回忆27年前的武汉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情景,沌阳街红升社区原党支部书记郑智刚说:“那时就只能用一个字形容:穷。”68岁的郑智刚是当地人,说当时的沌阳街就是一个黄土岗,出行也极不便。
说起神龙落户,原武汉市政府秘书长、轿车办负责人、武汉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任德亮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轿车梦”就已在武汉人心中萦绕。而直到1988年才有了盼头,当时的二汽上报30万辆轿车项目建议书,获国家计委批准,开始全国招标。一时间,全国12个省市争抢。“当时,各地向二汽提供的选址材料,用汽车一车车拖进十堰。最终,武汉凭借产业基础、区位、政策等优势胜出。”
王远昌是汉阳县最后一任县长、蔡甸区首任区长,后长期任武汉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他见证、参与了武汉开发区发展建设。
王远昌介绍,二汽与法国雪铁龙合资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一波三折。因特殊原因,项目签约一度中断。直到1990年12月20日,项目合同签字在巴黎举行。
为推进项目落地,武汉拿出了超常规的方法和魄力。1991年5月16日,在项目资金还没有落定的情况下,武汉轿车产业开发区就动工建设了。新成立的轿车产业开发区,由武汉市长担任管委会主任,副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
起步建设阶段,资金全靠自筹。当时,供电、电信、供水、排水、道路等11项基础设施,需要投入5个多亿。为此,武汉举全市之力支持该区建设,武汉市属各单位各部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力合作。武汉开发区人更是顽强拼搏、艰苦创业。该区管委会刚成立时,在沌口一个粮站里办公,十几个人挤一个办公室。“冬天四面漏风,特别冷。过年时都没有收入,我就跑到市政府去,当时正好在打豆腐,拿了两个桶,提了两桶豆腐回来,一人分几块豆腐,就把年过了。”任德亮说。
1995年9月,第一辆汉产富康轿车在神龙武汉工厂下线,当年底,神龙第1000辆富康轿车下线。自此武汉开发区发展就如喷薄而出的红日:1998年,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工业总产值破百亿元,2009年破千亿元,2017年达到3400多亿元,仅东风本田一家企业,产值就破了千亿元。
抢抓国家发展战略机遇,大胆闯、大胆试,武汉开发区从未止步。
上世纪90年代,面对发达国家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加入WTO的发展机遇,武汉开发区争取到国务院批准设立“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
“三来一补”“两头在外”,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成了武汉开发区中的“特区”,中部地区唯一出口加工区。同时,这一“特区”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公司及国内著名企业来汉落户,为我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食品饮料、机械、电子、信息、医药、生物工程等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4年1月,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创新了国家级开发区与行政区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国内中小城市改革发展提供了借鉴。近三年,汉南区签约引进项目协议总投资1350余亿元,超“十二五”期间总和;累计财政基建投资近14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0%。
王远昌表示,武汉开发区大胆闯、大胆试,在许多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创立之初,武汉开发区就立志于办成“内地特区”,“小政府、大社会、全功能”,一个章子对外,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武汉市委、市政府授予武汉开发区市一级经济、行政管理权限。
直到今天,武汉开发区发展改革仍然引领全市:如推进扁平化管理,将54个党政机构整合精减为23个;设立了全市首家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理审批;在全国率先实施“三办”改革;在全国较早将8个局整合成一个局,设立市场监管局,实现“九龙治水”向“一条龙监管”转变;厘清园区与街道职能,将园区作为实施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平台等。
培育新型产业
二次创业再出发
27年间,曾经坡岭起伏的荒野,已变成工厂林立、车水马龙的闹市,一座现代新城已崛起在武汉西南。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已成长为武汉第一大经济板块。
面对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始终勇立时代潮流,不断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培育未来战略性新型产业,才不会被时代淘汰,2017年果断提出“二次创业”再出发,努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创新体系,营造一流发展环境,朝着全球知名“车都”的目标进发。
新的时代背景下,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给自己重新定位:以瞄准“新能源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汽车发展方向,建设全球知名车都为目标,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先行区及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引领区,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机器人、智能家居、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7年以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为此成功引进东风三电、机器人产业小镇、中国城乡集团总部、紫光CBIM等一大批重大项目。
2018年1月至11月,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新增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2 个,招商签约总额达1803.8亿元。截至目前,武汉开发区(汉南区)共有59个项目实现新开工建设,签约总投资1905亿元;42个项目实现新投产,签约总投资427亿元。
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质检中心、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一批国家级平台正加快建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创新中心、亿咖通汽车芯片、无人驾驶汽车等研发机构相继落地。
今年下半年以来,武汉开发区(汉南区)转型升级明显提速。
围绕建设全球知名车都,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武汉开发区汽车产业,以东风为龙头,不断围绕“新能源化、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进行新的产业布局与改造。今年7月,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正式投产;12月7日,省发改委核准吉利汽车在武汉开发区建设年产15万辆乘用车项目,将生产传统燃油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12月14日,国内首个无人驾驶商业示范运营项目——龙灵山智能微循环无人小巴正式向公众开放;12月18日,东风30万辆乘用车扩产项目开工。
围绕培育通用航空产业,今年11月,有“空中F1”之称的RENO国际航空锦标赛在武汉开发区成功举行。这是继2017年11月承办国际航联世界飞行者大会后,在武汉举办的又一国际顶级航空活动。同时,武汉首个通航产业发展规划出炉。《规划》从国际、国内和我省航空产业发展环境、发展战略、空间布局、重点业务等进行详细规划。提出将武汉开发区打造成“中国通航之都”“世界航空运动之都”,使通航产业成为武汉下一个经济增长极。同时,将通用航空产业范围由过去24.7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拓展到该区全域,产业涵盖飞机整机组装、飞机零部件制造、飞行培训、营运维修、展示交易、旅游观光等。
围绕加快智能家居产业建设,以中建三局、美的、海尔、格力等为代表的知名企业,纷纷布局。
服务企业、发展经济,始终是武汉开发区的传统。
上世纪90年代初,神龙公司选址时,为了选好风向,提出能否把沌阳大道的方向稍偏一下,武汉开发区便找到武汉市规划局,重新修改沌阳大道规划。外资企业的进口设备、产品报关不方便,武汉开发区便积极争取国家海关总署支持,在区内建立了海关……“只要企业要求合理,我们尽量满足。”
如今,开发区人仍然“围着企业转,围着项目干”,企业困难,第一时间上门解决。南太子湖创新谷刚刚建成上千人出行难,武汉开发区便将区内微循环小巴——K01改线,使公交车开进了创谷园区。企业会议室不够大,园区就将自己的会议室让出来。从过街人行天桥、小学幼儿园建设、老宿舍改造,到门前电线杆迁改、停车场建设等,事无巨细,武汉开发区做服务企业的“110”,“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办。”
看到未来,走到未来。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武汉开发区(汉南区)正以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创新实干,拼搏赶超,将为国家级开发区实现转型升级,把武汉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世界亮点城市再立新功。
武汉开发区大事记
——1988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武汉轿车生产基地;
——1990年12月,中法合资30万辆轿车项目签约;
——1991年5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建设;
——1992年5月,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在武汉成立;
——1993年4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5年9月,第一辆汉产富康轿车在神龙武汉工厂下线;
——1998年12月,武汉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达100.21亿元;
——2000年4月,中部唯一出口加工区——武汉出口加工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2003年7月,东风本田组建成立;
——2003年9月,东风汽车迁至武汉开发区;
——2004年2月,美的武汉工业园奠基;
——2004年4月,东风本田首台CR-V下线;
——2009年12月,武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101.93亿元;
——2011年11月,格力电器武汉产业园落户武汉开发区;
——2013年12月,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
——2016年2月,东风雷诺汽车武汉工厂投产;
——2016年11月,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园区落户武汉开发区;
——2017年11月,汉南通航机场建成,首届世界飞行者大会成功举行;
——2017年12月,武汉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达3403亿元;东风本田公司产值突破1千亿元;
——2018年12月,武汉经开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正式设立;
——2018年12月,省发改委核准吉利汽车投资90.44亿元,在武汉开发区建设年产15万辆乘用车项目;
——2018年12月,东风投资98.51亿元,在武汉开发区扩建30万辆乘用车项目开工。
策划:毛学锋 张敏 孙亚云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汉南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