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空俯瞰美丽的流水镇莺河村
图为:生物质沼气发电第一园,绿色循环经济的标志
图为:宜城市委书记郭静在流水镇参加全市农村改革和产业发展现场会
图为:流水镇果农开心收获猕猴桃
图为:“湖北西瓜第一镇”流水镇绵延的西瓜大棚
名片
宜城市流水镇位于宜城东南部,汉水东岸,大洪山西麓,版图面积582平方公里,占宜城市版图面积四分之一。
流水镇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随州市、钟祥市、襄阳市等三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会处,346国道连接东西,218省道贯穿南北,272省道环抱全境,北距麻竹高速板桥出口10公里,镇域中心有枣潜高速宜城市唯一出口。
流水镇农业资源丰富,上世纪90年代之前是粮食主产区,该镇黄冲村一年交粮1000万斤,曾获国务院嘉奖。
1995年,流水镇开始大规模种植西瓜,2000年获评“湖北西瓜第一镇”,成为湖北现代农业产业化的一张名片。
“流水西瓜甜万家。”当这句话越叫越响之时,流水镇的乡亲们抱着西瓜奔向了小康。
“流水人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活力。”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流水镇党委书记向智勇感叹道。
如今,再访流水,这片富饶的土地日新月异。
从昔日的西瓜“第一镇”,到敲响出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再到建起生物质沼气创新技术的绿色循环经济“第一园”……
不难发现,积极拥抱改革的流水人,抢占了荆楚大地上一个又一个发展“先机”。围绕产业展开的一系列改革,正不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样本”。
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
高质量发展的“湖北西瓜第一镇”
茫茫的绿野,一眼望不到边;整齐的田埂,划分出连片的良田;平坦的通村公路上,村民们的私家车悠然穿行……
虽然还未入秋,但流水镇已经品尝过了丰收的喜悦。
刚刚过去的7月,正是流水西瓜的成熟季,近30万吨西瓜已经从这个镇子里4000多户瓜农的田里摘下,由200多名经纪人分销一空。一车又一车的西瓜被运向四面八方,销往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河南、江西、河北等12省100余个大中城市。
多少年来,每逢这个时候,瓜儿换成了钱,流水人的生活也就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消费季”。最常见的,就是到城里买房买车。
但今年,瓜农们则没有消停,紧接着又忙了起来。
烈日当头,黄冲村四组村民孙庆华却在自家的田里忙得不亦乐乎。
“在西瓜地里套种的软籽石榴明年就进入丰产期了,要好生打理一下。”孙庆华头上挂着豆大的汗珠,脸上写满了对来年的憧憬。
西瓜种得好好地,为啥又种起石榴来了?
原来,从1990年开始,流水人率先尝试种植经济作物,流水的西瓜一炮打响,一火就是20多年。但2010年以后,全国的西瓜种植版图大面积增长,整个产业进入瓶颈期,普通西瓜价格逐渐走低。
流水人算了一笔账,若单靠西瓜一个品种,一亩地发挥到极致,也只能有3000元钱的收益。“爱折腾”的他们,不愿随波逐流,开始寻找新的机遇。
2016年,在经过5年多的试验后,一种叫作“软籽石榴”的果树,在流水镇的黄冲、刘台、黄岗三个村落地生根。
相比于几毛钱一斤、卖不掉就得烂在地里的西瓜,软籽石榴不仅可以卖到20多元钱一斤,且易于保存,储存期长达4个月。此外,石榴皮是药材、石榴籽能榨汁、石榴叶可制茶、石榴花可观赏,发展软籽石榴产业,未来有无限可能。更重要的是,软籽石榴和西瓜可以套种,收获季节也不会冲突。一年下来,一亩地的收入可以达到两万元。
“农业产业化要求新求变,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路子才能越走越宽。”该镇党委书记向智勇说,几年来,流水镇的瓜农们不断寻找能与西瓜套种的新品种瓜果,黄桃、红桃、猕猴桃等多个品种已经在西瓜地里开花结果。
寻找新品种的同时,传统的西瓜种植业也不会丢。近些年,在该镇的努力下,“流水西瓜”品质不断提升,通过了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如今,流水镇的西瓜,已经不是以往的“大路货”,走量为主,更多的是“精品瓜”,以质取胜。
一颗颗“精品瓜”背后,是该镇在品牌建设上倾注的大量心血。流水人不仅施用沼渣、沼液等有机肥,种植有机瓜,余棚村的嘉博文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服务中心,还根据镇村区域内的作物品种和土壤检测数据,采取配肥的方式进行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壤改良,进一步提高种植品质。
以流水镇的标志性品种“黑美人”西瓜为例,单瓜个头从原来的20多斤变成了7斤,价格却翻了三番。精品瓜再被包装成礼品,身价则又一次上涨。
昔日的“西瓜之乡”,如今已成为“瓜果之乡”。更值得一提的是,流水人不仅做大了瓜果生意,还依靠多年积累的种苗培育技术,做起了种苗生意。
在该镇落花潭社区,有一个选育优质瓜果蔬菜种苗的工厂化生产基地。该基地投资2400万元,建起了5栋智能化温控日光温室,配备了国内先进的移动式苗床、降温水帘等设备,可以在种苗培育的全过程中实现自动遮光、自动降温、自动通风、自动喷淋等操作。每年,不仅有1000万株优质的西瓜苗从温室里被来自襄阳、荆门、荆州的西瓜种植户“接走”,还有大量的甜瓜苗、冬瓜苗、黄瓜苗、辣椒苗、茄子苗等发往多地。
从输出高质量产品,到输出高质量基因,毋庸置疑,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上,流水镇又一次走在了前列。
农村土地改革试点的“先行者”——
敲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砰!”随着清脆的一声槌响,我省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宣告成交。
这是2017年4月12日上午,发生在宜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一幕——流水镇刘台村的1.11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经过14轮竞价之后,以45.2万元成交。
竞得该地块的,是湖北京瑞通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王广春说,他在镇里流转了3万亩土地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农业。由于流转土地只能用于农业开发,只有国有土地才能出让用作商业和办公楼建设,他的公司在镇里红红火火经营了4年多,连个正式的办公楼都没有。拍下这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后,公司经营用地和商业用地的难题迎刃而解。
向智勇表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拍卖,是突破以往建设用地政策的创新之举。入市后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权同价,既能显现集体土地资产价值,又能壮大集体经济基础,还对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形成有力补充,一定程度上缓解部分落户乡镇企业的用地困局和资金需求。
如今,该镇第二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也已成功出让。湖北奥飞生物公司以130万元的价格竞得41亩土地,将投资3.6亿元,在此发展医用小猪产业。
“我们有信心将流水镇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医用小猪供体培育中心。”湖北奥飞生物公司总经理张勇表示,他们将利用基因技术,培育出各种用于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小猪,作为供体出售给研究机构和医院。“以往农村养猪,一头猪长到200多斤,只能卖1000多元,我们的医用小猪,只用长到50斤,一头便能卖到1万多元。”
集体土地用活了,为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落户创造了空间,流水镇在农村土地改革上的尝试,还不止于此。
去年,通过耕地三权分置的改革,流水镇黄冲村一起“小田改大田”的举措,让当地村民赞不绝口。
“以前,我家12亩田是零零散散的十几块,最远的两块地之间相隔两里多路,种起地来跑上跑下累死人。”谈及此事,该村八组村民陈明说,地太碎了,大型机器也开不到田里,种植方式也一直很原始。
通过“小田改大田”,村里将2200多块小田全部整合,重新划分,变成了300多块大田,再划分到户,一户一田。昔日的“碎地”,如今俨然已成“农场”。
“十几米长的插秧机、收割机也能开到田里了,机器轰隆隆开过去,啥事都解决了。”陈明感叹,再也不用成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了,有了这块12亩的大田,他要先花些时间,配合当地的耕地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用有机肥把地养肥,再种有机稻,往后的日子,将会越过越红火。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探索者”——
能人返乡建起生物质沼气创新技术“第一园”
看似平静的一座大型工厂内,一项神奇的生物化学反应正在不间断地发生。
大量的秸秆、尾瓜尾果、畜禽粪污等,被铲车高高挑起,投入厌氧反应器的进料口中。通过地下管道,生物质沼气被输送到发电机组中,变成电能送入电网。厌氧反应器内的残渣,则经过加工,变成了富含养分的有机肥。这些有机肥,最终会被播撒进该镇黄冲村的有机西瓜种植示范园,为园里的精品瓜提供充足的养分。
通过这种绿色清洁的转化方式,大量原本难以处理的农业垃圾彻底变废为宝,得以循环利用。
“我们是国内生物质沼气创新技术第一园。”湖北绿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进锋骄傲地说,这座投产于2017年的工厂,不仅消化了方圆40公里以内的农业废料,还让流水镇搭上了绿色循环经济的头班车。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流水镇大力吸引能人返乡创业,全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长期以来,在生物质制沼技术中,秸秆漂浮结壳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导致以秸秆为主原料的制沼技术产气量低,难以工业化尺度应用。2014年,该镇刘台村人熊炜博士研究出了高浓度、连续多级、高温厌氧发酵技术,破解了这一难题。流水镇主动邀请熊炜返乡创业,从多方面给予扶持,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座现代化的工厂就从梦想变成了现实。
目前,该公司一期项目每天处理秸秆和其它农业有机固废30吨,产出沼气8000立方米,发电15000度,全年发电时长超过8000小时。待二期项目建成后,产能将增加三倍,产出的沼气除了供热电联产以外,还将被提纯成生物天然气,即可工业化使用,也可家用。
“近些年来,流水镇的发展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向智勇说,天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时;地利,是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发展理念释放的红利;人和,是能人返乡创业、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社会各界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带来的发展活力之和。该镇的“醉美莺河”项目,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据介绍,2016年,在试点农村宅基地改革时,该镇莺河村三组的老村落逐渐搬空,剩下30多处老旧的房屋,村民不愿拆也懒得管,成为了乡村美景中的一处“瑕疵”。当年,该村从发展村集体经济入手,回购了3处废弃的宅基地,改建出了一个古色古香的传统院落,开起了农家乐。依托穿村而过的莺河,又修建了几处山水景观。同时,在外打拼了7年的该村能人杨晶返乡,加入村支部,带领大家发展旅游经济。
两年来,这处名为“醉美莺河”的景区不断发展壮大,废旧的宅基地全部焕然一新,变成了13个农家乐。流水镇大力发展旅游,相继在此举办了油菜花节、民俗文化节、摄影大赛、大型采摘游等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周边游客前来赏景休闲。去年,该景区全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今年,随着几处生态采摘园的建成,接待游客量预计将突破20万人次。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莺河已经成为了宜城市最美的景区之一。”在水流潺潺的莺河之畔,杨晶将一张“醉美莺河规划图”铺陈开来,一条滨河旅游商业街的模型,已经跃然纸上。
感言
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我们摸清了家底,建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经营规范了,集体资产安全了。清产促使集体年收入突破120万元,家底丰厚了,可办更多大事,村集体拟出资200万元,建设老年公寓,使村里老人安享晚年,在外务工的村民放心了。产权归属明晰了,矛盾纠纷减少了,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金每亩增加400元,在家务农的百姓开心了。
——王朝富 黄冲村支部书记
2017年7月,余棚村支部书记张伟把我这个90后大学生招到村委会,作为后备干部进行培养。村副书记胡步成是我的帮扶责任人,工作上经常指导,生活上时常关心,经过3个月培养锻炼,我适应并融入其中。2017年10月,我担任余棚村农经站长。参加工作以来,我主动“亮身份”“亮职责”,认真做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准扶贫等工作,努力争做党的好儿女、群众的好公仆。
——孔令峰 余棚村农经站长
黄湾小学是由襄阳市嘉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徐治友先生无偿捐资1700余万元新建的。主体工程总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于2012年12月18日破土动工,2013年8月底全部完工,2013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功能设施齐备,实施精细化管理、人文化培育、自主化发展,以“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办学理念。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在方圆百里被誉为“襄阳市最美乡村小学”。
——郭兵 黄湾小学校长
2016年,我从市农行获得省首批农房抵押贷款8万元,凑上前几年攒的钱,买了台挖掘机承包工程,仅一年功夫就挣了18万元。还清贷款续贷后,我又连续添置了两台新挖掘机、一台平板拖车,承包的工程已涉足本市流水、南营等6个乡镇及南漳、荆门等地。截至目前,纯收入已超过30万元。宅基地贷款换票子,老房子变成了“钱袋子”,我觉得这改革真改到了农民心坎上了。
——肖龙 黄冲村七组村民
我以3.7万元/年的价格竞拍下皂角树餐馆的使用权,但它的土地所有权归村集体。每逢春节、五一等节假日,一天能接待十几桌游客,旅游淡季每天也有几桌客人。刨掉成本,一年赚五六万元不成问题。宅基地制度改革给我带来了商机,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创业挣钱,生活真舒坦!上海亚程准备进驻我们村,投资1亿多元发展乡村旅游,我家餐馆的客流量有望增加了,看来我要增加人手帮忙做农家饭喽。
——艾元梅 莺河村三组村民
2012年,我回流水镇创业。2013年,我个人出资2000万元成立公司,主攻西瓜产业,做起设施农业。2016年,“醉美莺河”美丽乡村项目启动,我投资了观光温室、呱呱乐亲子乐园等项目。2017年,我以45.2万元竞拍刘台村一宗1.11亩土地,敲响湖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流水是我的出生地,我希望有更多机会利用外面的新理念、新技术把家乡打造成一个生态农村,让家乡更美丽、乡亲们更富裕!
——王广春 湖北京瑞通达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着政府引导、村民自愿参与的原则,我们组织村干部及意愿农户先后到云南、四川、河南等地考察,一致决定把软籽石榴作为培植对象。此外,我们还邀请“中国软籽石榴之父”刘中甫等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并为软籽石榴注册“楚榴香”商标。我镇软籽石榴与西瓜进行套种,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以安宁生态有限公司为依托,辐射带动全镇发展,最终形成万亩的区域性产业化基地。
——饶传波 流水镇政府干部
作为2017年选调生,很荣幸能分到流水镇工作。在市、镇两级的正确领导下,三大改革成果丰硕,四主两新产业基本形成,五镇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流水产业基础雄厚,我愿扎根流水,服务流水,以民为本,以群众为师,担当有为,狠抓落实,认真做事,坦荡做人,为流水振兴献一份力,为宜城尽快实现“千亿级、示范市、小康城”的奋斗目标,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王小锋 流水镇政府干部
撰文:陈金伟 王小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