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陶忠辉 通讯员 程良友 卫学平
8月9日中午,烈日当空。投资过百亿元的劲牌产业园内车辆穿梭,一派繁忙。正在现场督办的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区负责人王细军挥汗如雨:“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主战场、主引擎,我们慢不得啊。”
紧迫感来自几天前的一次学习考察。7日,大冶市组织80多人的党政代表团学习考察武汉江夏区通用汽车产业园、东湖高新区相关单位和企业,借鉴高质量发展经验。“参观后,深感差距之大、责任之重、任务之艰。”王细军说,只有充分发挥“干就干最好”“干就干第一”的精神,奋起直追,才能无愧于主战场的引领作用。
打造高平台
今年2月底,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大冶市成为全国唯一的拥有“国家高新区”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拥有“金字招牌”,就要发挥“金色”效应。8日,大冶召开市委全会,作出加快推进黄石大冶湖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国家级高新区是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政策最为优越的创新创业平台,抓创新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发展,主战场一定是国家级高新区。”黄石市副市长、大冶市委书记李修武说,要充分发挥国家高新区的平台优势,将其打造成为推动大冶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为大冶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争当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提供强力支撑。
输入新理念
按照把高新区打造成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高新技术人才聚集区、开放融合发展示范区等“五区”建设要求,通过构建高效行政管理体系、现代产业体系、高精尖创新体系、高素质人才体系等七大体系,大冶市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高新区高质量发展。
聚焦发展,理念脱胎换骨。着力破除高新区发展机制体制壁垒和政策性障碍,激发活力,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思想决定行动,不能做到脑袋进去了,身子还在外面。”李修武说,要摒弃“乡镇”管理模式,凭借世界眼光,深化战略布局,把“高新”二字吃透,把高质量发展内涵吃透。
集群新产业
聚焦产业集群发展。新兴产业是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高新区内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支柱产业,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目前,以汉龙汽车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发动机、轮毂、模具等配套产业链已形成,正着力培育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态势强劲,以劲牌公司、瑞晟芳香为龙头,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基地;节能环保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以迪峰LNG“气化长江”、博天环保项目为龙头,努力打造环保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多元化布局加速,推进以湖北融通高科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建设以中亚产业园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重点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服务等领域,打造全省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
转换新动能
聚焦发展动力转换。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建设产业研究院和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支持劲牌产业研究院建设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引导建立汉龙汽车产业研究院、贝壳瑞晟芳香产业研究院和融通高科储能材料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搭建换热器、铝型材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实现一个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联盟)支撑一个特色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平台提档升级。市科技局局长马倩说,到2020年,创建国家级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等机构3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30家,新增黄石市级创新平台20家;成功创建1家国家级科技孵化器,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10家以上。
带来高效益
盘活高新区存量、大力推进投融资改革和金融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对接大武汉、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打造高效营商环境……大冶市一对一精准施策,壮实全面发展脊梁。
到2020年,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力争形成1个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1个500亿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以及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特钢模具钢等4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以上。建立基本健全的高新区创新服务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形成2—3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大冶市高端装备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1.9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0.9%;生命健康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00.63亿元,增长10%;节能环保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5.65亿元,增长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