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日新月异的武汉开发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摄)
图为: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园的车间里,两台机器人正在组装车用电动机转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图为:7月11日,院士专家在武汉开发区创新谷,详细了解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氢燃料电池车用动力系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唐晓安 通讯员 张敏 孙亚云
今年上半年,武汉开发区项目招商、开工、投产、技改扩产,掷地有声:
半年签约5个百亿元以上项目,2个50亿至100亿元项目,9个10亿至50亿元项目,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7个,央企投资项目6个,民营500强投资项目1个,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跨国公司研发机构3个。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02.9亿元,同比增长36.2%;实际利用外资12.6亿美元,同比增长81.9%。
半年34个项目开工,投资总额1034亿元。项目涵盖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变化不仅仅是数据。细心的人们发现,武汉开发区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街道更亮丽了,更重要的一点是,年轻人多了,知性青年多了。
年轻人多了,知性青年多了的背后是发展动能之变。
“二次创业”再出发
踏着科技革命浪尖搏击
27年前,武汉开发区,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在武汉西南破土动工。
作为湖北改革开放重要窗口、试验田,该区以敢为人先精神,大胆闯、大胆试,一跃成为我省改革开放排头兵。
27年间,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迅猛推进。
未来开发区靠什么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摆在了各级决策者面前。
是等待继续依靠政策红利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实现区域经济高速增长,还是主动出击,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搏击浪尖?
武汉开发区的答卷是,主动出击。
如果说,2017年是武汉开发区探索新动能、确立新航向之年,那么2018年,则是武汉开发区沿着既定目标,奋楫前行之年。
2017年下半年,武汉开发区确立“1234”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五个”转型,全力建设“四都”发展路径。
“五个”转型,指推动传统汽车向下一代汽车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向“多极支撑”转型升级,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推动从注重产业发展向产城融合新城转型升级。“四都”,指全球知名车都、机器人之都、智能家居之都和通用航空之都。
2018年,武汉开发区吹响转型发展集结号的标志是,今年春节过后,该区拿出巨资奖励去年辖区有功企业的同时,在全省率先提出“二次创业”。
纵观该区半年发展路径,一个显著特征是,围绕“四都”这个中心,培育龙头,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
汽车产业方面,该区围绕“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共享化”发展趋势谋篇布局,今年上半年,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东风航盛汽车电子电控、雄韬氢能源产业园、4G5G汽车芯片和通讯模组、东风技术中心三期、武汉雄众氢能基地、国氢新能源等项目,相继开工或建成,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正逐步形成。
围绕汽车后市场,该区重点发展车联网、汽车物流、汽车文化及运动、二手车及汽车租赁行业,引进了吉利亿咖通车联网、谱尼华中检测基地、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一号车市汽车消费目的地、艾车汽车后市场、华砺车联网、长久汽车物流、长安民生物流等项目。
围绕建设“机器人之都”,大力推动工厂智能化改造,着力引进了华夏幸福机器人产业园、人工智能科技园、发那科机器人、上海明匠智能系统、武汉方德机器人等智能制造类项目。
围绕“智能家居之都”,在支持海尔、美的、格力等大型家电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拓展智能家电在家居安防、医疗保健、虚拟现实、社区电商、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家电及其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并以智能家电为基础,拓展智慧家居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
围绕“通用航空之都”,做足航空器材研发与制造、飞行运动、飞行竞技、教育培训产业的基础上,在去年底引进北斗及卫星应用经营、武汉国际航空工程中心、华夏发动机等多个通航项目基础上,今年又引进了中城建武汉通用航空制造中心、爱飞客华中产业基地、意大利火神等6个重大通航项目,涵盖通用航空产业全产业链。
5月20日,本田公务机华中运营基地落户汉南。5月31日,武汉首个青少年航空科普基地在汉南通用航空机场揭牌。
劲刮头脑风暴
让人才成为决胜未来最大优势
看到未来,才能抢占未来。
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关键在人。
今年该区“校园招”在去年相继走进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基础上,5月22日又走进武汉理工大学,现场供岗4357个。年薪10万元以上的岗位1400多个,年薪20万元以上岗位近50个,最高年薪达50万元。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更需培养和引进各领域领军人物。
今年以来,武汉开发区顶尖智库论坛、赛事活动,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咖云集,新理念、新思维、颠覆性新技术竞相碰撞。
一场场头脑风暴在拓展机关干部、企业家视野的同时,巧妙搭建了一个引才平台。
6月26日,中法智能出行论坛在武汉开发区举行。中法产学研顶尖人才围绕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话题,在分享交流未来产业发展机遇及挑战时,打开新一轮中华合作大门。
6月27日,2018智能家居产业发展论坛暨未来智能化商业峰会在武汉开发区举行,国内外500多家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互联网创新等领域企业与会,助推武汉开发区打造“智能家居之都”。
7月11日至12日,来自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单位的29名院士专家,为该区打造打造世界级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建言献策。
7月13至14日,第三届中国智能汽车创新发展论坛在武汉开发区举办。来自国内外传统整车厂、“未来汽车”代表、供应商、高校、科研机构、创业公司等人士,围绕智能汽车该如何打造建言献策。
7月20日至21日,全英学联30周年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暨第十三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英国赛区复赛(武汉)在武汉开发区举行。20支来自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等全球顶尖高校的创业团队,在上演巅峰对决的同时,7个项目落户武汉。
7月26日至29日,世界机器大赛总决赛在武汉开发区激情上演,将该区今年招才引智推向高峰。
大赛开幕式上,武汉开发区希望通过本届大赛,吸引一批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等领域资本、技术、人才落户武汉开发区,共同构筑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将武汉打造成为国内重要、全球有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回眸整个大赛,预期目标初步显现。
7月26日,首届RoboCom国际高端人才创业大赛在武汉开发区举行。该赛作为世界机器大赛总决赛重要组成部分,全球15支顶尖团队来汉路演,在展现机器人未来广阔应用前景的同时,现场9个项目落户武汉开发区。
7月26日,作为大赛另一个组成部分,“2018RoboCom车都院士专家论坛”在武汉开发区举行。与会者均为全球顶尖院士专家,如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是国际智能机器人顶级研发专家,在欧洲华人专业人士中有着广泛影响力;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是国际工程“医院”创立者等。
“借大赛之机,邀请全球顶尖院士专家来汉把脉问诊,并通过他们向世界顶尖人才和团队,传递武汉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决心,将吸引尖人才来汉创新创业。”该赛组委会负责人说。
全产业链布局
建设世界级智能汽车产业集群
现代产业发展的特点就是集聚发展。武汉开发区因车而兴。基础在汽车,未来发展也在汽车。
在7月11日“湖北武汉智能汽车发展战略院士专家咨询会”上,中国工程院原院长、院士周济表示,面对“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共享化”发展浪潮,武汉汽车产业发展出路在智能汽车,且武汉开发区有条件、有基础。
周济建议,湖北省、武汉市可把未来汽车作为战略重点,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武汉开发区怎样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第一要谋发展,第二要突出创新。周济认为,智能化汽车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第二个阶段是互联网+制造,第三个阶段是智能制造。这三个阶段是互相交织,有阶段性、融合性。新能源电动汽车,就是把汽车电动化、数字化,变成数字化的控制;因为有了数字化,所以网联、网络化会容易,再加上互联网发展,成为网联汽车;网联汽车实际上就是一种互联网+汽车,或者是一种智能制造汽车,再往前走就成为智能汽车,这个智能汽车是充分应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种革新性汽车。
“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提升汽车制造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形成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周济认为,相当一段时间里,智能汽车还是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体,同时,要尽快把互联网+与新能源汽车并行推进,融合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特色,尤其对中国来讲,互联网+是跟数字化、网络化同时进行融合,要抓住这个机遇。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钟志华说,过去汽车是一个简单的交通工具,现在可能是一个自动驾驶的多功能载体,包括移动终端、移动空间,或者移动的能源。发展智能汽车,政、产、学、研、用、金融几方面要结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加大投入,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吸引人才,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抢抓发展“时间窗口”,半年来,武汉开发区围绕下一代汽车全产业链,频频发力。
6月11日上午,我省首座固定式加氢站在武汉开发区(汉南区)破土动工。该加氢站占地15亩,设计日供氢1000公斤,加氢站加注压力为35MPa,日均可满足约800辆小汽车或200辆大巴加氢需求。今年11月前将建成投产。
6月26日,武汉开发区召开下一代汽车产业发展专家咨询会,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全国汽车标准化委员会电动车辆分会秘书长周荣,东风设计院总经理吕卫东等,共同为下一代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6月28日,武汉开发区召开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会”提出,2018年至2019年,开发区力争聚集5家至10家燃料电池产业链相关企业,并建立氢能汽车示范运营平台;2020-2022年,将成为武汉氢能产业核心区,2030年实现千亿氢能产业。
专家认为,武汉开发区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武汉开发区在全市抢先布局氢能产业,眼光敏锐,意义深远。
6月27日上午,我国第一所赛车学院“中国赛车学院”在武汉开发区揭牌成立。专家认为,该赛车学院的成立,将助力武汉开发区加快建设世界级智能汽车产业集群。
事业不等人
打造更加高效服务平台
扑下身子,倾听各方呼声;围着企业转,高效解决园区发展困难。这是该区去年以来不断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改善营商环境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该区行政审批改革继续深化,相继推行容缺审批、并联审批等制度改革,企业办证时间从过去半年缩减到3个工作日;企业注册由过去3天缩减至1个工作日,多项行政许可校验由7个工作日缩减到现场办结。
6月19日,武汉开发区又出台新规,要求社会投资重大产业项目审批全过程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全过程不超过54个工作日。
新规要求,项目环评、节能、安全等评价,实行“同一园区一次评估(评价)、结果共用”;对已签约未开工的重点投资项目,实行全程代办帮办制度;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建设项目综合窗口,所有涉及规划、土地、建设等审批事项,一个窗口受理,并实行联合审查。
《细则》规定,行政审批局必须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供地方案编制;5个工作日内出具联合审查意见;2个工作日内核发规划方案批准意见书;1个工作日内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细则》明确,社会投资重大产业项目审批全过程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政府投资项目审批全过程不超过54个工作日。这比该区过去相应审批分别需33天和60天,审批时间大幅减少,也远低于国务院要求今年16个改革试点地区压减至120个工作日要求。
6月15日,武汉开发区再出实招,每月第二周周二举行一次项目推进会,进度靠后项目的分管区领导,要坐“后进席”;每两个月将考核结果在媒体上公开通报。武汉开发区主要负责人表示,事业不等人,工作耽误不起,该区将“实打实”“硬碰硬”,推动干部主动作为、敢于担当、马上落实,形成拼搏赶超的工作状态,确保各项重点工作高质量落地见效。
在7月19日该区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武汉市委常委、武汉开发区工委书记胡亚波再次提出,当下各地发展千帆竞发,慢进也退。下半年,全区要继续“千方百计稳增长,刻不容缓抓转型”,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确保全年发展任务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