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十堰市张湾区工业新区内的双星东风轮胎新工厂建设现场一片火热。公司总经理鲍安军表示,这家拥有1200万套轮胎产能的公司,将以搬出大山、入驻园区为契机,建立全球领先的工业4.0智能化工厂,实现“汗水型”向“智慧型”的转化。
这是十堰市近年来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搬迁集中、乘商并举、油电并重、智能化、自主化……一系列自选动作下,“中国商用车之都”正在华丽转身。
从“闭门造车”到“下山入园”
“以前一天最多干6件,搬迁后工效提高一倍。”距双星东风轮胎新工厂不远的东风越野车公司里,铆焊车间十分繁忙,工人王钊正在给构件打孔,先打5毫米的底孔,再扩展至6.7毫米,总共耗时13秒。一个后轮总成上,需要打142个孔。“新车间宽敞明亮,干起活来,比老厂房舒服多了。”他说。
东风越野车公司原本建在一个叫打炉子沟的山沟里,生产线受限于山形,进出厂全靠一条3公里的“断头路”,生产高峰期,送料的、送食品的车辆堵得一塌糊涂。搬迁之后,厂区面积由原来的6.8万平方米扩展到22万平方米,年生产能力从2000辆提升到5000辆。
据了解,当初,东风公司的30多个专业厂都按照“进山、分散、隐蔽”要求建造,分散在东西相距百里的50多条山沟里,加工、运输、销售成本高企,行业竞争力受到制约。
2010年,东风公司与十堰市签订“共建百万量级汽车城”框架协议。十堰市提供1万多亩连片建设用地,建成东城、西城、龙门3个汽车工业园区,招纳隐蔽在大山里的汽车企业下山入园。
8年来,已搬迁老工厂50多个,厂区安置320万平方米,为十堰汽车产业转型打下基础。
从“一商独大”到“乘商并举”
2017年8月,十堰市与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签订扩能协议:东风小康投资30亿元,建设一个年产20万辆乘用车的新生产基地,生产两款SUV、两款MPV以及一款电动车。2018年2月,该项目被列入省82个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之中。“破冰乘用车!”十堰市政企共建办副主任杨长春表示,东风小康20万辆乘用车项目标志着“中国商用车之都”将进入“乘商并举”时代。
在东风公司近50年的带动下,十堰已建成重、中、轻、微、客、专用车、新能源等商用车全系列产品生产链。但“只会造卡车不会造轿车”,一直是十堰人的心病。
其实,十堰生产乘用车有着先天优势。杨长春介绍说:“十堰已拥有国内领先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等汽车生产设施,汇聚了一批国内优秀的汽车专业人才,只需增加轿车模具、夹检具、工具工装、改造生产线等,一年时间就可形成轿车产能。”
东风小康顺势而为,与其志同道合的,还有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2017年8月,易捷特宣布,将投资15亿元生产纯电动乘用车,形成年产12万台的生产能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日前在十堰白浪经济开发区看到,易捷特的焊接车间改造完毕,试制车身已下线,正在进行第一轮焊装试制。易捷特公司总裁尚德表示,2018年8月底首台试验车将完成组装,一年期的实验测试及设计方案完善后,预计2019年5月可正式量产。
十堰市目前拥有商用车年产能100万辆,新增32万辆乘用车产能后,乘用车占比将接近四分之一。
从“制造”到“智造”
2018年2月,东风公司与十堰市再次签订框架协议,双方约定,至2021年东风十堰基地新增产值400亿,新增整车产销量30万辆。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表示:要把十堰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商用车和军车基地,以及东风主要的新能源、微车和汽车零部件装备基地。
十堰市经信委副主任唐顺苹认为,此次签约将推动十堰汽车产业实现三个质变。
核心技术自主化。年生产发动机5万台套,发动机内制率由不足10%提升到近50%;开发DT14挡变速箱,重型变速箱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变速箱内制率超过50%;研发混合动力、新能源动力总成、汽车智能网联等高端技术。
打造智能制造新模式。以工业机器人、汽车关键零部件加工装备、汽车制造智能生产线为重点,突破核心部件的关键技术、整车系统集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集成制造技术瓶颈,到2020年,十堰智能制造业年产值达到100亿元。
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力。东风公司、湖北三环等整车企业与颐发铝空等新能源企业合作,生产新能源公交车、乘用车、商用车,5年内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湖北省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基地。
从追求产量,到追求自主、绿色、智能化,十堰汽车产业将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中国商用车之都”升级现代汽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