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荆门:两年,24万农民实现市民化
2018
06/13
10:11

——荆门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观察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通讯员 姚桂林 魏小虎

“上班在园区,安家在小区。”6月9日,30岁的杜婷婷说,她很满意这种生活。杜婷婷是荆门东宝工业园新桥村农民,现在园区内的企业美电电子公司上班,丈夫在工业园区开货车,一家人住新安花苑小区。

新安花苑小区和长岗新村近1000户村民,与杜婷婷有着同样的感受。在位于荆门市城区北郊的这里,随着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村民纷纷变身“上班族”。

2016年荆门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市以来,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形成完整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支持体系。2017年底,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82:1,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人城融合,增强新市民归属感

2015年9月,荆门市推出户籍改革新政,降低城镇落户门槛。2017年8月,该市实施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中心城区落户限制,对入户人员实行引进人才落户、投资经商办企业落户、稳定住所落户、投靠亲属落户、流动人口落户、退伍复员落户六个“零门槛”。两年间,推动24万转移农民落户城镇实现市民化。

市里专门出台了配套政策,涉及迁移城镇落户人员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社会救助接续、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接续、住房保障实施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入学等相关实施细则,保证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进城农民穿上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五件衣服’的同时,还不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件衣服’。”荆门市常务副市长李涛介绍,该市大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权。

在中心城区稳定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也全部纳入住房保障范围。实施农业转移人口购房补贴政策,2017年发放27批购房补贴,补贴面积146万平方米、补贴金额达2.4亿元,受益农民1万多人。

引导进城农民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全市“新市民融入工程”温情洋溢,有效增强了新市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产城融合,就业生活一体化

目前,荆门已建成20个工业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了一批千亿级、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成为进城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

“荆门高新区每年新增就业3.2万人,占全市新增就业人数的60%。荆门循环经济产业园吸纳农民就业1万人。”荆门高新区工委书记伍应彪介绍。

2017年,掇刀区和荆门高新区合并,一体化发展,工业园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向综合型城市新区转型,由各类要素围绕工业配套转向人的需求配套,提高开发区“产、城、人”融合程度。

东宝区则计划建成保障商品房、集体宿舍、公租房等房源7170套;政府补贴租金吸引超市、酒店、银行等商业业态,打造“10分钟社区生活商圈”;布局13所幼儿园和中小学,让农民工孩子有书读。

漳河新区,这个按“零污染”高标准打造的城市新区、生态科技新城,现已成为荆门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标杆,并成功承办了2017年中国新型城市论坛荆门峰会。

城乡融合,绘出美丽经济走廊

一手抓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一手抓乡村,把实施乡村振兴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荆钟、荆京、荆沙”三条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带应运而生。作为荆门市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将打造成产业走廊、生态走廊。

荆钟示范带,围绕打造全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区、中国农谷三产融合发展核心区定位,加快推进东宝绿色建筑产业园、长寿食品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和长寿小镇、石牌港建设。

荆京示范带,围绕打造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农耕文化旅游区定位,重点推进大口、太子山、虎爪山三大国家森林公园和中国农谷“三区三中心”建设。

荆沙示范带,围绕打造高效生态农业展示区、江汉平原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定位,以官垱、团林铺四化同步示范镇为重点,推进沿线特色镇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目前,三条示范带农产品精深加工、设施农业、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福建闽中有机食品、贵州苗夫控股、南方黑芝麻、汇源集团、贵州老干妈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一批特色小镇,也在加大建设力度。漳河通用航空小镇、京山网球小镇已成为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总投资41亿元的京山美国风情小镇于今年3月动工。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