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2017年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
从“惟楚有才”到“汉阳造”,从高校资源强省到蜚声全国的“武字号”……新时代,湖北深入实施“三大行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实施“我选湖北”计划,创新推动全国优秀大学生来鄂就业创业;实施“海外人才引进倍增计划”,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快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打造“湖北工匠”。
“为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提供人才支撑。”省人社厅负责人郑重地说。
打造“湖北工匠”实施技能人才振兴
技能人才是湖北各类人才中规模最大、实践能力最强的一支队伍,也是支撑湖北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80后”工程师刘文,驾驶盾构机穿越沙层时,能将掘进精度与隧道轴线误差严格控制在5毫米之内,被誉为“中建三局盾构驾驶第一人”。“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刘文说。
2017年,湖北省与国家人社部共同签署共同推进湖北技能强省战略工程备忘录。2017年9月底,我省出台《关于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建设技能强省的若干意见》。每年省级统筹安排1亿元资金,为技能强省提供有力保障。
“湖北工匠”成为目前湖北省技能人才最高奖项,每两年评选10名,获评者每人可奖励50万元。
顶尖技能人才获真金白银,基础性技能人才更要广泛培养。
我省是全国企业新型学徒制、职业训练院试点省份之一。目前,全省有技工院校126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个,民间工艺技能大师工作室100个。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已经达到850万人。
以赛促学,助推我省高技能人才成长。
2017年全省共举办各类职业技能赛事73项,比赛职业(工种)超过200个,参赛规模达历史之最。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活动中,我省选手代表国家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维修项目比赛,获得了第9名的成绩,与优胜奖(第8名)相差仅0.2分。同时,成功创建了重型车辆维修、花艺两个项目的世赛国家集训基地,实现了创建世赛国家级基地和湖北选手代表国家参加世赛两个零的突破。
实现“才为楚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我们现今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数据存储标准、地质体特殊性等难题和技术上面临的挑战,亟待与岩土所开展深入合作进行解决。”在中铁十一局集团与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签订仪式上,中铁十一局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丕界对武汉岩土所副所长盛谦如是说。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春天垄上行、夏天水乡行、秋天老区行、冬天扶贫行”,组织专家下基层、进企业、走园区,为恩施、英山、新洲、鄂州、松滋、宜都等地的茶叶、水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问诊把脉;组织开展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宜昌行活动,来自清华、北大等全国知名高校院所的博士后为当地企事业单位科技难题提出解决方案。
既要“楚才楚用”,更要纳天下英才为楚所用。
2017年,湖北深入推进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建设,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府公共、金融相关、社会中介、创业孵化、生产经营、商务休闲等服务,拓展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功能。
在日趋白热化的“抢人大战”中,武汉走在全省前列。“一留一回、两个百万”计划(“百万大学生留汉创新创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如火如荼地开展。陈东升、雷军等16位湖北籍企业家受聘成为首批“招才顾问”和“招才大使”。
2017年,湖北省争取国家评选了7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选拔“省突”专家50名、“省贴”人员100名,首次专项选拔“自贸创新突出贡献专家”5名,全省各类高级专家7706人、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5500余人,累计招收博士后7389人。
英雄不问出处 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1989年我中科院硕士毕业后就出国了,在美国取得8项发明专利,但没有国内高级职称,就没法在国内牵头申报科研项目。”曾几何时,作为完成世界首个单细胞外显子测序研究癌症演化的华大基因科研人员,侯勇就受困于国内的职称制度评定。
2017年,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划定之后,侯勇通过该区高级职称特殊评审会评审获得高级职称。“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定不受资历、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而是突出能力、业绩、成果和贡献。这条‘快车道’开通得太及时了!”他说。
2017年,湖北抓紧制定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湖北方案”。制定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办法,健全基层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完善特殊人才评价机制。
“以前总觉得自己是农民,今后我也是专业技术人才了!”2017年4月底,宜昌市夷陵区黄花乡军田坝村村民袁仁军获得了“农艺师”职称。“技能人才为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样值得尊重。”省人社厅负责人表示。
1月17日,我省出台《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健全职称制度体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创新职称评审机制,优化职称管理服务。
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推动湖北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