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工业强市 赶超发展 开启复兴黄石新征程
2018
01/25
09:22


















湖北日报讯 图为:山湖相连 城湖一体

图为:俯瞰黄石

图为:三馆一中心

图为:美利林公司一角

图为:劲牌车间全景

图为:沪士电子

图为:上达电子

图为:新冶钢

图为:黄石新港

这是黄石2017年的工业成绩单——

1至12月,工业产品产销率98.95%,居全省第一位;

1至11月,工业利润95.7亿元,增长46.4%,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1至12月,工业用电量96.4亿千瓦时,增长9.89%,增速全省第三位。

1至12月,工业技改投资257亿元,增长141%,增速排名全省第三位;

1至12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增速居全省第五位;

数据亮眼喜人——主要工业指标跃升全省前列,工业经济跨过谷底、实现反转,产销两旺、质效提升。

成绩来之不易——2015年止跌、2016年转型、2017年赶超。三年三大步,一年一台阶。

形势催人奋进——“工业强市,赶超发展”航程已指明,打造最美工业旅游城市蓝图绘就,善作善成的黄石人激情澎湃、活力迸发。

看!东楚大地,又一个崭新的春天正在孕育。

听!号角声声,新一轮发展的浪潮高高掀起。

沐浴着十九大的东风,今天,黄石在全省“多极”战略中勇于作为;未来,黄石在复兴征程上乘风破浪、一路高歌。

重振工业时不我待——

瞄准工业强市聚力

城市转型的“黄石之痛”

黄石因矿建厂,因厂设市,工业是这座城市骨架与基因。

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黄石工业门类齐全,工厂数量众多。解放初期,黄石拥有“中国近代钢铁摇篮”之称的华中钢铁公司,有号称“远东第一”的华新水泥厂,有中南地区发电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大冶电厂,有全省产煤最多的源华和利华两座煤矿。

建造人民大会堂、三峡大坝所用的材料,就有华新水泥。湖北第一条铁路大冶铁路、第一只股票华新水泥均诞生于黄石。

近年来,因矿产资源不断枯竭,加之产业结构单一、体制僵化,大量企业“关停并转”,黄石走上转型发展之路。这条路,艰辛而漫长。

2005年,黄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低于武汉、宜昌,全省排名第三。到2016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垫后,规上工业企业数排名全省第十。且重工业产品多处于产品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平均利税率不足6%,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曾引以为傲的工业,在城市转型中竟成为“黄石之痛”。

2017年4月,黄石市委主要负责人上任伊始,一路调研、一路走访,全方位考量这座城市的发展方向。

问诊把脉,发现黄石工业存在“两高三低”:重工业占比高,资源型企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占比低,产业集中度低,产品附加值低。

出路在何方?

“黄石的根基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和出路也在工业。”黄石坚信,要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要进一步强化“工业第一”的理念,依靠工业发展实现黄石经济新跨越。

谋转型发展把向定调

跳出黄石看黄石。

2017年7月,黄石派出100余人的党政代表团,奔赴江阴、嘉兴、上海松江、芜湖、九江、铜陵等六地学习取经。

一路观摩,一路学习,一路交流,一路思考。

江阴,始终坚守产业强市、实业兴市,尽显“中国制造业第一县”风采;嘉兴,全面接轨上海,“零资源经济”开辟工业发展“新蓝海”;松江,顶住地产诱惑干实体,“松江制造”全面迈向“松江创造”;九江,用“新工业十年行动”打造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气势锐不可当;芜湖,在科技创新引擎驱动下,产业从“无中生有”到“锋芒毕露”;铜陵,“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冲出了一条工业转型的血路。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工业兴、黄石兴,工业强、黄石强。”去年8月2日召开的黄石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坚持工业强市,加快赶超发展”的新一轮发展战略。

黄石市委指出,坚持工业强市,黄石必须在“转”字上下足功夫: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从企业单打独斗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型、从原材料产品向中高端产品转型、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

瞄准工业强市聚势蓄力

新蓝图,新征程。鼓点激越,大步迈进。

很快,黄石《工业强市赶超发展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出台,划出一条清晰的“前进跑道”——

大力实施8大工程:支柱产业支撑、重大项目带动、园区功能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质量品牌创建、服务平台保障、绿色智能发展、资本回归实体等工程;

进一步打造6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家电产业、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生物医药等;

至2020年实现“四个倍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超过3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1300家。

力争实现“四个提升”:提升集群发展水平,力争打造4个千亿元产业、2个500亿元产业、4个200亿元产业;提升产业结构水平,轻重工业比力争达到40: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以上,力争达到40%;提升创新驱动水平,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家,湖北省著名商标达到200件,湖北省名牌产品达到60个;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至202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较2015年下降15%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工业强市赶超发展”指挥部成立,黄石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第一指挥长和指挥长。指挥部设工业招商、工业建设、“双千”服务、资源配置、优化环境、督办考核等工作专班,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双周一汇报、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坚守转型升级定力

厚植新兴产业沃土

如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告别“黑老粗”!黄石正厚植新兴产业沃土,守稳转型升级定力。

2017年12月26日,台光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项目、群益配套产业园项目与黄石正式牵手,黄石PCB(印制电路板)产业再添生力军。

台光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研发生产粘合片、铜面基板、金属基板、IC载板等新型电子元器件材料,全部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约20亿元。群益配套产业园项目总投资5亿元,主要建设生产印刷线路板单站干式加工等配套设施,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5亿元。

这不是孤例。2017年2月,富鼎智能设备、山鼎智能装备、益鼎精密电子、慧铖电子、志茂精密五金等5家企业组团入驻西塞山区模具制造产业园,一条完整的手机配件制造产业链在黄石崛起,手机迎来“黄石造”。

2016年7月,台湾定颖电子项目正式开工,电子信息产业的“铁三角”——沪士电子、欣兴电子、定颖电子相继落户黄石;目前,黄石PCB产业产能总规模超过2000万平方米/年,成为华中区域PCB产业综合实力最强、产能规模最大、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继珠三角、长三角后国内第三大PCB产业集聚区。

延伸产业链“精彩起跳”

“铜箔厚度只有头发丝大小。”2017年12月28日上午,中铝华中铜业二期铜板带箔项目首批设备正式进场。项目副总指挥马先应说,预计到今年4月30日,项目全部设备可进场。

该项目总投资11.28亿元,主要生产压延铜箔、高精度引线框架铜带等高端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信装备、新能源电池等领域。马先应说,项目建成后,产能将由目前的3万吨扩大到9万吨,产值也由15亿扩展至50亿左右,且产品直接供应给下游的电子信息企业。

这是黄石拓展产业长度的一次“精彩起跳”——该项目将结束黄石PCB(印制电路板)企业一直从外地进购铜箔的历史,一条从生产电解铜、铜板带、铜箔到高端电子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形成。

不仅是铜,光电子产品、电子基础材料、应用电子、嵌入式软件等配套项目接踵而至。黄石的电子产业犹如一块磁石,释放巨大磁力,吸引全球电子巨头的眼光。

根据规划,到2020年,黄石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力争超过1000亿元;到2025年,力争打造成黄石第一支柱产业。

错位发展特色支柱

2017年7月1日,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湖北汉龙汽车总装车间,首辆“大冶造”新能源汽车下线。

汉龙汽车整车产业涵盖轿车、SUV和纯电动、混合动力等产品系列。以汉龙汽车为龙头,大冶市规划了4平方公里配套产业城,目前已有12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落户,一个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产业链初具雏形,一个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不光在大冶,黄石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特色园区已基本形成。

黄石开发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为主;大冶市: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阳新县: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黄石港区:智能输送小车产业;西塞山区:模具材料、智能模具、手机零部件产业;下陆区:铜铝产业;铁山区:工模具产业。

跳出资源找出路,探索“资源+”新模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去年11月1日至5日,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大会在黄成功举办,共接待游客11万人,实现交易额3.3亿元;当月28日,第二届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暨“灵秀湖北”推介会在黄石召开,芳香特色小镇、铜绿山考古遗址公园开发等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达277.1亿元。

抓铁有痕勇闯“深水区”——

激发改革创新活力

供给侧改革精准发力

黄石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表示,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聚焦科技创新、聚焦民生改善、聚焦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努力实现改革全面突破。

只有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唯有改革,才能实现持续发展。黄石始终把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黄石扎实推进财政税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出台金融领域“金八条”、企业降成本“二十条”,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去产能,增动能。去年,继关停“五小”企业367家,关停煤矿16家、产能135万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73万吨。通过环保整治,倒逼全市169家模具钢企业达标升级、退城入园,占国内一半市场的黄石模具钢产业实现华丽转身,“智能模具之都”初显。

降成本,增活力。去年以来,黄石出台《关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活力的实施意见》,先后印发《黄石市工业企业服务指南》5500多册,开展“降成本”专项督查,着力解决惠企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近三年累计为企业降低成本20亿元以上。

抓技改,重效益。2017年以来,黄石大力实施“百企技改工程”,围绕传统产业谋划、实施了新冶钢三大技改工程、华新水泥百年复兴基地、大冶有色40万吨电解铜、30万吨紫杂铜、劲牌30万吨健康白酒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华中铜业压延铜箔、新兴铸造、武汉重冶、华鑫实业、东贝空调压缩机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总投资600多亿元转型项目300多个,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新冶钢投资100多亿元完成技改,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前三。大冶有色等8家企业入围去年全省百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

简政放权审批更简更优

1月16日,大冶城西北工业园,湖北华力科技公司项目主体厂房钢构拔地而起,宿舍楼、办公楼、厂区道路等配套工程有序展开。这一项目,从签约到大建设仅用时5个月,审批时间减少60%。

2017年8月21日,大冶市开出全省首张“先建后验”《工业项目建设施工通知单》,湖北华力科技公司是直接受益者。该公司副总经理陈国勤称,报建及环评手续提交后,原来要等2个月才能拿到的施工通知单,只花了20天。更没想到,政府为征地中的26项中介服务付了费,仅此一笔华力就节约了1200万元。他表示,该公司决定把这笔钱全部投入到技术研发上,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勇闯改革“深水区”,探索实施项目“先建后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容缺受理制度,推行“一网式”审批。为保证改革顺利实施,黄石还推出“上门办、商量办、缺着办、联着办、省着办、带着办”模式,以及“联合踏勘、联合会审、联合审批、联合验收”模式。

咬住“重点”,用政府权力“减法”换市场活力“加法”,唱好应减必减、应进必进、进必授权“三部曲”。目前,全市23个部门的207个事项、7个县市区涉及58个部门的394事项、乡镇(街道)50项事项可实现“一次办好”。

深化“放管服”惠民利企

“从申报到拿到通知单,仅用时3天,效率真高。”黄石日日顺物流有限公司项目专员李贵方,在该市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分中心窗口,顺利拿到了施工通知单后兴奋不已:“原以为要一年半载才能动工,现在可先建后验,项目几个月就能达产。”

把小事做实做细,让“放管服”改革更有温度。黄石市国土局不动产登记中心精简办事流程,取消无关前置条件,搭建“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群众办事手续“由繁变简”、办事速度“由慢变快”,不动产登记时限由原来的20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内。

黄石市工商局从三证合一到多证合一,从同城通办到局所通办,从银行代办到市场主体简易注销,黄石商事制度改革一直走在全省前列。该局探索出的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黄石率先推行“先建后验”“二十九证合一”“一个号码管服务”等举措,努力打造“最多跑一次”。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物流标准化试点等经验在全国推广。

向高质量发展全速迈进——

澎湃复兴黄石动力

对接大武汉带动大发展

高质量发展,黄石按下“启动键”。

作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把对接武汉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围绕对接大武汉、服务大武汉、融入大武汉,着力从产业、交通、市场、生态等方面做文章,实现与武汉的产业配套和错位发展。以铁山、还地桥、保安、金牛、金山店为主体,加快推进黄石的西部开发,打造对接武汉的光谷大道产业示范带。同时,推进“九江—黄冈—黄石”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合作发展,协同推进沿江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联动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打造沿江产业走廊、沿江综合运输体系。

依托武汉大市场、大流通的优势,黄石的服装、啤酒、饮料等工业产品,机床、电缆等机电产品,通过武汉市场来销售或中转,美尔雅集团、青岛啤酒等十几家企业在武汉设立了销售公司。

依托武汉开放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借助武汉华人华侨经贸洽谈会、武博会、武洽会等各类经贸会展平台,积极对外招商,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黄石市发改委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专职副主任杨洪霖看来,黄石的发展必须搭乘武汉大发展的顺风车,抓好产业对接、交通对接、人才对接和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对接,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协同发展。

水陆空多式联运通江达海

登临西塞,极目远眺,浩荡长江,一泻千里,奔腾入海。“要抢抓新港多式联运、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大交通、大物流建设,加快筹建综合保税区,加快推进新港现代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促进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黄石市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语气坚定。

2017年8月29日,伴随着一声悠扬汽笛声,运载着新冶钢3000余吨优质钢材的巴拿马籍外轮从黄石新港始发,向韩国釜山港驶去。这标志着,黄石新港近洋国际直航业务正式开通。

2015年9月29日黄石新港正式开港;2017年8月29日近洋国际直航暨固定始发班轮开通;同年9月29日第一条进港铁路正式投入运营,2017年11月10日,黄石新港铁水公联运示范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港……

一城一港一主体。“以港兴市、港城联动”,瞄准“亿吨大港”目标,黄石新港正在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京港澳物流大通道,实现水运、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网集疏运协调发展,形成通江达海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连通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打通华东、华中至川渝地区对外开放运输通道,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加快“临空经济”发展。黄石将建设1条高速公路、6条一级公路以及棋盘洲新港与货运航空联运对接、通用机场与鄂州顺丰机场枢纽空空对接等项目。

对接规划建设的武阳高速,将国际航空枢纽的辐射范围通过高速公路直接覆盖长江中游城市群。

加快建设棋盘洲港区、阳新富池作业区等,通过长江干线航道与顺丰机场枢纽对接。

推动航空对接,规划建设黄石大冶湖南岸的通用机场,开辟与顺丰机场枢纽的空中航线对接。

融入“一带一路”擦亮“黄石制造”

“国家第一批沿江开放城市”“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国家级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国家级黑色金属材料出口基地”……一个个国字号金字招牌,被黄石揽入怀中。

在新的一轮发展机遇中,黄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思路日渐明晰。2014年和2015年,华新水泥厂分别在柬埔寨投产和哈萨克斯坦签约;十五冶在缅甸、蒙古、俄罗斯等国承接工程;东贝在新疆阿拉山口市兴建了光伏发电站;大冶有色在新疆乌恰县、蒙古国开拓矿产资源……

大企业做项目、接工程,转移产能;中小企业寻商机、卖产品,转移产品。

位于大冶茗山的湖北瑞晟生物有限责任公司,发展香味中药、芳香疗法、康养结合等芳香产业,与国内知名日化品牌合作议,打造国际芳香产品,依托“一带一路”,出口国际市场。

为擦亮“黄石制造”品牌,黄石一方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提升产品水平;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企业走出去,参加世界大型展会。

2016年,东贝制冷、鑫华轮毂、百世吉等25家外贸企业,参加意大利米兰国际酒店用品展等30个国际知名展会;2017年,美尔雅、东贝集团、美岛、三环锻压等17家外贸出口企业参加广交会,展示“黄石制造”风采。

闪亮全球的舞台,“黄石制造”为城市发展增辉。在海关总署公布的2016中国外贸百强城市榜中,黄石排名第55位。这是黄石第八次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手记

静下心 稳住神 沉住气以更强定力更高质量推进工业强市

从止跌,到转型,到赶超,工业经济指标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黄石用了整整3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爬坡过坎,黄石度过了最艰难的3年。

回望来路,我们必须清楚黄石现今所处的发展方位,知道我们的现实基础。黄石的发展正面临深度转型,目前已通过谷底、正在缓慢爬升,有利因素正在不断汇聚和放大。但是,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仍然必须清楚地看到难点和短板——发展不快、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和活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

打赢经济翻身仗、实现赶超跨越,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强的定力、更强的信心、更高质量推进工业强市。

以更强的定力推进工业强市,要坚持解放思想再出发。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解放思想,在新一轮解放思想中促进改革开放,为发展蓄势启航,加力助跑。

以更强的定力推进工业强市,要注重发展动能再培育。始终坚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动摇,培育新兴产业、升级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为发展凝聚更大动能。

以更强的定力推进工业强市,要促进创新创业豪情再激发。需要我们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的满腔豪情,以更大的决心和信心推动黄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行稳致远。

自助者,天助之。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勇于竞争的使命感,保持定力,务实重行,善做善成,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在推动黄石复兴的进程中有所作为。

撰稿:丁元拾 贺大庆 王剑

本版图片由黄石日报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