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创新,如何“近水楼台先得月”
2018
01/18
10:01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迈向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最强音。

动力变革,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而关键保障的第一动力、最强支撑,就是创新。

能量,源于潜能。湖北,科教大省,人才众多,实力雄厚。如何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将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摆放在湖北面前的重要考题。

让眼前的“月亮”更近些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湖北的科教实力在全国都是“杠杠的”。

看人才,我省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居全国前列;两院院士73人,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2个,产业技术研究院11家。

看成果,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湖北共29项成果 (通用类)获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全省登记技术合同24742份,成交金额达1066亿元,与2011年相比交易额增长10倍。

看竞争力,《中国基础研究竞争力报告2017》显示,湖北基础研究竞争力排名第5,1000人里就有3人是研发人员。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6-2017》显示,湖北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7。

丰厚的科教资源,犹如一轮明月,挂在眼前。仔细审视,科教实力与生产力之间总有些距离。

高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够重”。2016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7.3%;去年前三季度,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6%,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为24.8%。

专利质量“不够高”。2017年我省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授权量占全部专利比重仅为46.1%和20.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8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5个百分点。

投入产出“不够好”。全要素生产率仅52.1%,低于全国4.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湖北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创新的渗透力、支撑力亟待加强。”

武汉大学教授李光认为,新常态下,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全要素创新,强劲第一原动力

发挥我省创新资源富集的核心优势,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原动力。深化科技创新的渗透度,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力,提升科技创新的转化率。这是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钥匙”。

“深化渗透度,就是科技创新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是全要素的创新。”武汉大学教授邹薇说。

让科技创新这根“魔棒”舞起来,优化要素结构激发产业活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产业效率,催化新业态新模式优化产业结构。

湖北已经尝到甜头。

“快舟小型运载火箭”首创星箭一体化技术,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机动能最强和测试发射最快纪录;“中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问世于光谷,中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新业态、新模式跑出加速度,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共享经济、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在湖北遍地开花,武汉已成为全国第二大移动支付城市。

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也风生水起,创新创业结合,线上线下结合,孵化投资结合,开放式的创新生态系统正浮出水面。

目前,新经济对我省GDP的贡献率已达到30%左右。

如何进一步提升创新对经济的贡献率?

“加大科研投入。”李光说,科技创新必须要有新投入。一方面要继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引导力度,布局一批重大公共研发平台,立足产业前沿,强化共性关键前瞻性技术联合攻关。

“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深化基础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现代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军伟认为,从湖北老工业基地这个传统禀赋来说,科技创新应该结合深化工业技术积淀,这是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步。

“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增加公共科技供给,逐步完善低成本、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省社科院研究员姚莉认为,从解决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到满足宜居的生活环境、均等的教育资源、普惠的信息网络服务等民生诉求,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护航‘追梦人’,鼓励创新创业,让每个有创新意愿的人都大展身手。”我省企业类市场主体发展不充分,占比23.6%,远低于广东、江苏。“政府应努力建立扶持体系,让更多人从创新走向创业。”石军伟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对新主体要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也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共识。

政企携手,释放新能量

“科大讯飞现象”引人关注。

1999年,一群大学生创业创立科大讯飞,并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共建实验室,开发出领跑全球的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术。

依托科大讯飞等,一大批相关企业聚集安徽,创业者超过13万人,“中国声谷”横空出世。此间,当地政府提供了及时的市场推广、金融支持等配套服务。

成果,或锁在实验室、档案柜;或者“墙内开花墙外香”。变革动力,以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湖北必须将更多成果留在身边,将更多成果变成商品,创造出湖北的“科大讯飞现象”。

“科大讯飞的成功,充分说明了科技成果转化为一个产业,需要制度安排、市场环境、产业配套能力、企业承载能力等。”李光认为。

比如,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卡点、堵点,以最大决心和诚意,引导在鄂院校科技成果省内优先转化。

近年来,湖北频频创新制度。“科技十条”“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新九条”等,科技新政全国领先。“这些好的政策,应该继续抓好落地跟踪、完善升级。”李光同时建议,过去出台的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的后端,即成果转化,现在也需考虑前端,实现全链条、全方位科技创新生态。

创新发展,最终取决于市场。

企业创新意愿不强、创新力弱,是我省的重大薄弱环节。只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我省科技优势才能转化为发展强势。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我省将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大行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

创新驱动,关键靠人。“过去,通过低价要素吸引廉价劳动力、吸引企业。现在新一轮的区域发展,则是通过优质服务、生活品质吸引人才、吸引企业。”李光认为,城市应为人才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高舒适度生活环境,在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激烈竞争中胜出。

“要发挥好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石军伟认为,企业家会产生集聚效应,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扎根湖北,最终会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高质量经济增长的“主力军”。留住企业家,要注重制度创新,提高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让企业家的创业项目变成终身的事业。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