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着力“六大重点”提升发展质量
2018
01/11
11:10

——全省经济工作暨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读之一

湖北日报讯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

2018年,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湖北如何稳中求进?如何提升发展质量?全省经济工作会指出,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推进六项重点发展任务。

新年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才能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今日,本报邀请专家解读会议精神,敬请关注。

借市场之手打赢攻坚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建伟

关键词

三大攻坚战

【会议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前提,是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跨越的特有关口。

“当前我省金融领域风险总体可控,但潜在风险不可忽视。”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教授说,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我省企业高杠杆现象得到一定缓解,但部分企业负债仍较高,政府的隐形债务风险也不容忽视。

他建议,要稳妥推动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降低企业负债率。同时,加强全口径债务管理,摸清隐形债务底数,严格控制增量,积极消化存量。

近两年来,我省养老保险面临一定缺口,有的地方面临穿底风险,潜在的支付风险值得警惕。董登新建议,要稳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参保对象。

对于近期部分市州房价快速上涨,董登新认为,三、四线城市房价有补涨要求,风险总体可控。市州政府要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之际,加大民生改善投入力度。他建议,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与产业园区建设、城乡一体化统筹结合起来,避免走一、二线城市纯房地产开发的老路。

精准脱贫是三大攻坚战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具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董登新说,精准扶贫要谨防“数字脱贫”,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后有可能返贫。要把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

我省生态地位重要,污染防治更是责任重大。“污染防治要动真碰硬。”董登新说,眼下,少数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增长,对环保不达标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他建议,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新发展理念,纠正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错误认识,建立市场化、法制化的环保理念。将环境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推动从投资、生产、流通、消费到生活方式全方位绿色转型升级。对环保不达标企业,要坚决予以整顿、停产,甚至让其倒闭。

转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关键词

创新驱动

【会议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化科技创新的渗透度。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力。提升科技创新的转化率。“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湖北经济也是如此。”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邹薇说,这意味着过去主要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转向由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驱动经济增长。

这一过程中,动能转换是重中之重。过去,湖北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但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土地供应数量逐年递减、融资成本不断上升,相关红利在减弱甚至消失。湖北全要素生产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提高智力、技术、科研成果等全要素生产率,是决定湖北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收益递增的核心所在。“我们必须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不失时机地加大创新力度,促推增长动力的转换。”邹薇说。

首先,消除制度性障碍,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要明确界定政府的作用,实施法律和制度改革,彻底消除法规程序繁琐、公共服务环境低效等顽疾,推动湖北实体经济市场化、金融体系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科技创新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运用新技术,着力在支柱产业改造提升、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形成发展新动能,让技术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驱动增长的根本源泉。

再次,要在市场主体培育上下功夫,特别是抓住企业家这一创业核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建立健全培养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机制,不断提升各类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同时,要通过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壮大“多极”促进平衡发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一苇

关键词

一主两副多极

【会议精神】坚持实施“一主两副多极”战略,着力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按照政策精准、措施精细的要求,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落实体系,促进全省不同区域协调、协同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投资研究中心教授谢进城表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湖北也有反映。近年来,湖北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区域间、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我省实施“一主两副多极”战略,正是结合湖北实际所提出的应对之策,让全省发展更加均衡。

中国城市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主两副多极”战略顺应了这一趋势。湖北应立足自身优势,抓住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机遇,发挥不同城市的作用。如武汉市要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武汉在全国、全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襄阳、宜昌要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提升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通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引导特色小镇健康有序发展,城市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聚集效应、极化效应,起到支撑、带动作用。

我省提出,制定支持“多极”竞相发展、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形成更多的区域增长极和特色增长极,在县域经济方面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打造一批特色强县,也是符合当今发展趋势的判断。谢进城认为,“一主两副多极”战略不应是单纯的建城,没有产业依托的人造城,只能是没有灵魂的空城,是没有生命力的。每个城市、地区都应形成自己的主打产业,形成相互支持、竞现特色的格局。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产业发展规划,并加以落实,是湖北的当务之急。“实施‘一主两副多极”战略,必须要强有力的有效投资支撑。”谢进城教授说。从长远看,湖北还要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和机制,为“一主两副多极”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培育先进制造“集团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关键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会议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主线。要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促进产业不断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迈向高质量发展,绝不止“三去一降一补”。武汉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吴传清表示,“木桶”里的水要装的更多,还要做好加法。“加法,关键是振兴实体经济。”

振兴实体经济,吴传清认为要主攻三点:

第一,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特别要体现创新驱动,按照高端化、智能化、集聚化、绿色化、服务化“五化”同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培育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培养“集团军”。以产业链为纽带,引导产业、企业、要素合理布局,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升级,打造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走廊。

第二,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湖北要把调存量同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

第三,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产业结构调整,涉及到人力资本,湖北要有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要有一批新的知识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必须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吴传清表示,我省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很有特色,比如桥梁工程、高速铁路、城市规划、数字媒体艺术等,创新设计能力世界领先。这也说明,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大有可为,要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产业不调,死路一条;产业一调,活力如潮。”吴传清表示,会议提出的这一思路,表明了我省产业转型的决心。湖北要围绕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民营经济支撑开放新高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关键词

扩大开放

【会议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提升开放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湖北自贸区先行先试作用,大胆试、自主改,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我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40年。湖北要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需要培育一批更具活力的新民营经济主体来支撑发展。”省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刘司可说。

传统民营经济多集中于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工商业,而新民营经济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经济领域,如光通信、人工智能、共享出行、新零售等,走“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民营经济的苏南模式,曾造就了中国乡镇企业的崛起,而温州模式让小商品走向大市场。刘司可表示,湖北要借力自贸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快实施“互联网+政务”改革,消除隐性壁垒,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创新型人才留省创业,率先将武汉、襄阳、宜昌打造成新民营经济集聚地。“构建内陆开放新高地,除了要培育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同样重要。”在刘司可看来,与北上广、苏浙相比,目前我省新民营经济在创新能力上还不够强,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数量不够多。湖北大学、长江大学等省属高校,应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共享经济等新经济领域相关专业设置,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此外,政府部门应科学引导新生事物发展,如网络直播版权纠纷,共享单车投放规模控制等问题。

目前,我省华创会、楚商大会、中部国际产能合作大会等开放平台已创出品牌。刘司可认为,湖北应坚持“引资、引技、引智”并举,大胆引进国外科创企业、国际教育机构、医疗康养企业等经营主体,积极融入全球创新和产业分工体系,支持新民营经济主体做大做强,成为新经济市场里的行业龙头,把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权。

“头号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习松

关键词

民生保障

【会议精神】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做起,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加快完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抓住老百姓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紧盯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最期盼的事,对症下药、用心操作,破解民生难题。这点到了民生保障工作的根子。”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教讲说,改善民生,首要问题就是要了解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真实需求。

罗教讲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公众需求的内涵变了。要做好民生工作,只有了解了需求侧,才能做好供给侧。当前,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对民情民声民心调研了解不够,值得警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民生政策出台前,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经济工作会议给我们指明了破解民生难题的钥匙和方法。”

罗教讲指出,一项政策落地只有符合当地实际,才能让老百姓有真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一项政策出台后,要跟踪问效、抓好落实。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能以干部“自我感觉”代替群众评价,不能只看几个数字指标,关键要看老百姓满不满意、高不高兴。

罗教讲表示,集中力量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建设仍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号工程’,作为巩固我们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首要政治责任,始终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这是对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更是对湖北人民的承诺,相信在新的五年,湖北人民的福祉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罗教讲说。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