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挺起湖北工业脊梁(上)
湖北日报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文娟
12月20日,工信部网站公布首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23家企业入选。“这23家企业,中部有3家上榜,其中湖北独占2席,展示了我省装备制造业实力。”省经信委人士介绍,入选工信部推荐目录是一种国家级荣誉,标志着企业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能力、智能化方面已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湖北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支撑。
高端数控装备、工业机器人,电子元器件、芯片……湖北“智造”昂首迈向全球。前11月,我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8%,对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0%,占比提升至32.7%,领先全国装备制造业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
以变应变 迈向价值链高端
融入“智造”,以变应变,我省装备制造业加速迈向价值链高端。
展阅湖北装备制造业画卷,令人眼前一亮——
一批产品更具竞争力。美利信公司的发动机缸体除供应神龙外,还为道依茨、沃尔沃、上海通用等汽车企业进行样本试制;宜昌江峡船用机械公司研发的共振破碎机,在全球只有美国RMI公司掌握同等技术。
一批技术瓶颈被突破。利用造船放样和焊接核心技术,武船重工实现造船与造桥融合,10年内建造港珠澳大桥等大型钢结构桥梁160余座,推动了桥梁技术颠覆性转型;
湖北航特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奋进智能机器有限公司共同开发轻合金重力铸造机器人自动化浇注生产线,合格率达99%,打破国外巨头垄断。
一批企业转型升级。美的武汉智慧空调数字化工厂,依托信息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技术,在管路加工及钣金车间、注塑车间实现“黑灯生产”;长飞光纤光缆股份公司立足自主设计和制造,对产品配方和工艺过程建立了数学模型,关键工序实现了最优智能控制。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宜昌中船重工710所着眼于智慧城市产业,创造网格化管理、政务云计算、视频监控云等全国典型应用案例,该所开发的白酒自动化生产线,拥有茅台、古井贡等50多家合作白酒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襄阳航宇集团研制的航空防护救生装备除装备我空军、海军部队外,已出口到1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挽救了多名飞行员的生命,被誉为“蓝天上的诺亚方舟”。
联合攻关 孕育技术源动力
金鹰重工生产的重型轨道车辆、电气化铁路施工维修检测设备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车辆,全国市场占有率60%以上,出口到美国、巴西、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轨道交通装备以标准掌控市场话语权,湖北铁路货车生产水平国际领先,地铁车辆制造已实现本地化。
越来越多的湖北装备制造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掌握国际话语权。
背后,是我省的一系列作为——
抢占未来发展高地。出台加快全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率先启动并授牌成立信息光电子、高端数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三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部入列工信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计划。
推动制造企业、科研院所、金融资本等创新资源整合。在光电、遥感等领域,成立14个省级以上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行业,组建5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航空航天、集成电路、光纤传输设备等一批核心技术和基础装备方面,进行联合攻关,为全省制造业发展提供强大源动力。
培育产业新优势。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档数控机床、海洋资源开发装备等细分领域,一个领域、一个行动方案、一个重大项目包,政策创新、要素倾斜、分业推进、优先发展,以“钉钉子”的精神,培育一批在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争取“中国制造2025”各类试点示范,以点带面,促进湖北制造发展模式转型和产业升级。
喜新“恋”旧 双引擎强力驱动
烽火科技集团将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构想一代、研究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连续三年五次成功冲击全球第一,形成了以“一根光纤可容纳135亿人同时通话”为代表的系列全球领先技术。
以创新引领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喜新不厌旧,双引擎齐发力。
一手抓新兴业态培育,推广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智能化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机器人融合集成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的能力。
一手抓传统技术更新改造,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推动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智能制造装备。
同时,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装备示范推广应用项目的实施,有力带动了产业发展。光纤光缆智能装备项目列为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型机床数字化车间项目获得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专项支持,制造与服务智能集成平台、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已在汽车制造等领域实施多个范例,工业云、大数据等开始应用于机床、工业机器人的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湖北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新的发展动能正在悄然萌生、澎湃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