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高效高新产业 招才引智构筑人才“金字塔”
武汉构建经济赶超发展新格局
从跟跑到并跑,再迈向领跑,武汉以沉甸甸的收获,走过不平凡的2017年。
告别“高速度”,迈向“高质量”,武汉又将如何谋划新一年发展?
12月22日召开的武汉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确立思路:构建经济赶超发展新格局,从创新市域空间规划布局,大力发展高效高新产业,构筑人才“金字塔”等方面,努力推动武汉经济创新力、竞争力走在全国城市前列。
沿长江打造历史当代与未来之城
今年以来,武汉全面启动建设长江主轴,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新城(新区),城市发展迈入“长江时代”。
创新市域空间布局,武汉明年将继续以“长江”为主角,优化建设长江主轴,规划建设长江文明之心、长江新城(新区),打造“历史之城”“当代之城”“未来之城”。
其中,“历史之城”将规划建设长江文明馆,在武昌古城、汉口历史风貌街区、汉阳归元片区实施生态复修、老城复兴、文脉复归工程,打造世界级历史人文集聚展示区。“当代之城”则以长江主轴为重点,加快推进左右岸大道示范段建设。
作为“未来之城”,长江新城(新区)明年则将对标雄安新区,高水平编制完成总体规划,力争早日获批国家级新区。
全力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签约总额达2506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891亿元。今年前11个月,武汉以一张靓丽成绩单,标注下招商引资新高度。
从明年起,武汉将强化招商引资与项目落地齐推进,不设招商引资增幅考核,允许各区“零增速”,全力推动项目签约向项目落地延伸,力争当年新签约项目开工1/3以上、往年签约产业项目开工2/3以上。
创下13014亿元签约投资的“校友招商”,明年也将由国内“双招双引”向国际“双招双引”延伸,构建全球招商招才网络和国际化招商新机制。
此外,武汉还将继续“吃干榨尽”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推动“校友经济”向“院士经济”延伸,加快科技成果在汉转化。
加大人才引进,构筑人才“金字塔”
实现高质量发展,武汉将人才摆上重要位置,提出深入推进招才引智“一把手工程”,构筑人才“金字塔”,走“科教培养人才、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子。
深化“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确保全年吸引大学生超过20万;实施“武汉工匠”培育集聚计划,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
启动实施“海外科创人才来汉发展工程”,力争每年引进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持续推进“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举办海外和国内主要城市系列专场。
深化“城市合伙人”计划,力争每年至少引进2名诺奖得主、20名外籍外地院士和一批商界领袖。
加快打造“五谷”“四都”“三港”
在产业方面,武汉提出,狠抓现代产业园和科创型小微企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效高新产业。
其中,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临空港经开区,分别围绕“五谷”“四都”“三港”加快建设。
在信息技术领域,重点培育发展5G通信、集成电路、网络安全、大数据等新增长点;在智能制造领域,重点培育发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通用航空等新增长点;在生命健康领域,重点培育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增长点;在未来产业领域,重点培育发展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大纤维等新增长点。
拓展“飞地经济”,推动产业链延伸
作为全省主中心,武汉如何发挥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武汉提出,明年要加快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对接,拓展“飞地经济”合作,推动产业链、公共服务资源向周边城市延伸。
其中,东湖高新区将加强与鄂州、黄石、黄冈、咸宁联动发展,支持顺丰机场建设及临空产业发展,打造科技创新走廊。武汉开发区加强与洪湖、仙桃、天门等周边城市联动发展,打造先进制造走廊。临空港经开区则依托天河机场,加强与孝感联动发展,打造临空经济走廊。
此外,推动建立健全区域生态保护联动机制,共抓长江、汉江、府河、梁子湖等生态治理和保护。
吸引年轻人口,提升城市温度
明年,武汉将聚焦市民“最急、最盼、最怨”的问题,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城市温度。
其中,必须全力完成好一批实事,包括:高标准建成“长江青年城”一期,筹集大学生租赁房60万平方米;在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等年轻人口加快集聚区域,建设一批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新改扩建一批中小学,规划建设儿童医院;加快建设一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谢慧敏 胡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