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无水港提升企业产品出口的便捷
图为:襄阳保税物流中心正门
图为:襄阳高新区汽车工业园
图为:中国移动湖北公司襄阳物流中心仓库
图为:重塑商贸物流中心的樊西新区
图为:襄阳古城·小北门
图为:樊城区春园西路民发盛特区
《读史方舆纪要》称:“襄阳上流门户,北通汝洛,西带秦蜀,南遮湖广,东瞰吴越。”襄阳自古就是通商要道、开放的沃土。
看今朝,“一带一路”重塑全球经济,长江经济带“一线串珠”,开放开发的时代浪潮席卷神州,激荡襄江两岸。
随着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的获批,襄阳抢抓新机遇,再次勇立潮头,奏响开放发展新乐章,打造开放新高地。
迎风而上
盘活开放“先手棋”
700多年前,威尼斯人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写道:“襄阳府是一级重要之大城……凡大城应有之物,此城皆有之……”
发展的活力在开放,发展的机遇在开放。唯有大开放,才有大发展。
南船北马,七省通衢,踞汉水中游的襄阳曾几度辉煌。然而,随着时代变革,发展不够、开放不够成为襄阳当前的主要矛盾。
走向蓝海,融入全球,打造对外开放的高地,襄阳如何下好“先手棋”?
2013年7月,襄阳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了“要更加注重扩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2014年7月,襄阳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提出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区域性开放高地。
时代的风起云涌,赋予了襄阳新的机遇。今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襄阳片区正式揭牌。
去年11月,省委主要领导在襄阳调研时提出殷切期望:作为我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节点,襄阳要围绕打造绿色、富强、幸福、安澜、畅通“五个汉江”的总目标,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将汉江生态经济带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绿色增长极作出应有的贡献。
“把襄阳片区建设好,首先要自我变革、解放思想、破除定式,坚持做到‘四个对标’。”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强调,与中央要求对标,强化责任担当;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标,突出创新引领;与自贸区工作目标对标,敢于先行先试;与襄阳发展大局对标,做好结合文章。
时代的风起云涌,襄阳再次勇立潮头,以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为突破口,敢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努力打造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深化改革
疏解发展痛点
开放引领,共创共享。襄阳市明确提出积极营造便利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培育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将襄阳片区建设成为制度创新新高地、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一带一路”新支点。
营商环境有待优化,中介机构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缺乏……围绕开放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襄阳市进行梳理汇总,逐一破解。
选准商事制度改革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襄阳市先行启动了“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自贸区中推出了一系列司法保障制度和措施。
襄阳市国税局、行政审批局等多个相关部门先后推出的一批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改革措施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创新试验效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襄阳市还从加大银行业开放、加大资本市场开放、加大保险业开放等8个方面深化金融领域改革,服务实体经济。
通过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人才吸引“强磁场”。6月份以来,襄阳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襄阳市人才创新创业综合平台和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深入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着力破除体制壁垒和政策障碍,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全要素扶持。
9月20日,襄阳市报送的《探索市场化机制推进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获评全国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
以开放倒逼改革,襄阳市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襄阳片区的各项改革试验任务正由点及面向纵深推进,各类发展痛点得以疏解。
融合创新
推进发展增实效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襄阳加快建设成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
李乐成指出,事业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不止步。襄阳改革工作不缺思路、不乏创举,要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先导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坚持“规划积极超前、建设适度超前、管理精细高效”的原则,担当作为、务实重行、落地生根、见到实效,着力打造对外开放合作高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襄阳坚持开放引领,对标先进,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对接世界,催发无限生机;布局发展,打造开放新高地。
郑万高铁、西武高铁、蒙华煤运铁路等大通道经过襄阳,陆地港、航空港、铁路港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国际陆港经济开发区初具规模,22平方公里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建设有序推进。
今年9月,襄阳东津站枢纽城市综合配套工程开工。未来,这里可同时容纳20条高铁线路,成为鄂西北最大的高铁站,为襄阳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江三线”四条国际物流通道雏形初现,多式联运、通江达海、无缝对接的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已经形成,不沿边、不靠海,地处内陆腹地的襄阳将重现昔日七省通衢的荣光。
襄阳市商务局局长罗毓然介绍,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的建设,以制度和模式创新为主要内容,将有助于提高襄阳的经济外向度,充分发挥襄阳在产业基础、沿江经济、科技创新、区位交通、商贸流通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有利于加快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更好地融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
全球布局
打造开放新高地
上世纪90年代,受市场影响,总部在襄阳的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开始将触角伸到海外。如今,该公司已在印度尼西亚、土耳其成立了分公司;在越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成立了办事处。
去年6月,骆驼集团股份公司与乌兹别克斯坦汽车工业控股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收购该公司旗下吉扎克蓄电池公司至少51%的股权,布局中亚及周边市场。
“这是中国蓄电池企业首次在中亚地区投资并购。”骆驼集团总裁刘长来表示,此次收购不但能提升新公司产能,满足市场需求,还将大大提升乌兹别克斯坦蓄电池的技术工艺,解决当地人就业,实现双赢。
“差不多每个月以1个集装箱的数量远销中东市场。”湖北万禾源豆奶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士洪说,“一带一路”让公司走出国门,找到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朋友间的走动,带来了无限商机。目前,与襄阳缔结友好之约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18个,其中波兰、俄罗斯、韩国3个国家落点“一带一路”。
襄阳保税物流中心于6月13日正式封关运营,截至目前,共开展45票业务,进出仓毛重575.3吨,监管货值达5043.6万元人民币。进口保税、出口通关一体化、即进即出三大模式已全部实施。
围绕产业定位,谋划产业规划。自襄阳片区挂牌以来,已引进国内外企业25家,总投资198.5亿元,已有84家企业与保税物流中心签订入驻协议。
作为襄阳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襄阳片区享受自贸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政策叠加优势,着眼全球布局,全力打造开放新高地。
借力发力 货畅其流
襄阳致力打造全国物流节点城市
襄阳自古即为汉水流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现代物流,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引擎。
作为鄂西北及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物流中心,襄阳居全国最佳商业城市第54位。
据统计,2016年,襄阳市社会物流总额为12480亿元,同比增长750亿元;物流产业增加值为530亿元,同比增长17.8%。
借力织网 融入蓝海
目前,公路运输量占襄阳市运输总量的87%,但存在着散、乱、小等现象,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物流成本较高,快速发展的襄阳经济,迫切需要强大的现代物流作为支撑。
对此,襄阳以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建设为支撑,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抢抓自贸区建设机遇,借力发力,致力打造全国物流节点城市。
襄阳保税物流中心的一项重要业务为国际物流配送,可满足年物流作业量160万吨的生产经营要求,有助于提高襄阳及周边地区现代物流业和对外开放水平。
9月23日,襄阳市樊城区人民政府与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签约,携手共建襄阳传化公路港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形成连接川、陕、渝、湘、皖、赣、豫等周边省市物流网,畅通襄阳内外物流通道,完善湖北全省网络布局,为成为传化物流全国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
襄阳交通物流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襄阳在主城区规划布局了“一港四园”及其他相应配套的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各园区各具特色,功能实行错位发展,将是襄阳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承接区域物流服务的重要载体,致力把襄阳打造成货畅其流的全国物流节点城市。
发力赶超 货畅其流
“现在,我们日均收发快递快件12万件,占襄阳市场份额的59%。”襄阳世通易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玖峰介绍。世通汉江物流中心是襄阳第一个把快递、快运适度集中起来的专业化物流中心,全部建成运营后,有望成为鄂西北最大的“区域性快递快运分拨中心”。
截至2017年6月,襄阳2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65家,其中5A级2家、4A级39家,占全省390家的16.67%,拥有各类运输、仓储、第三方物流企业、货运信息企业等物流企业1000多家。其中,东风合运物流公司被确定为“全省交通节能减排示范企业”,该公司甩挂运输项目已经被确定为“交通运输部第三批试点项目”;襄阳物流信息中心、襄阳乾通物流中心、广友物流配送中心已经被商务部门确定为配送试点项目。
一条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构想逐渐清晰并付诸实施,“一江三线”四条国际物流通道雏形初现,多式联运、通江达海、无缝对接的立体国际物流大通道已形成。
引进外籍人才服务自贸片区建设
襄阳市以国家逐步放开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权并获批,成为继武汉外首个正式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的市州。
一是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便利服务。对符合要求的外国高端人才开辟“即到即办、容缺预审”的绿色通道。对外国高端人才给予最长期限5年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签证居留“可放宽”。
二是大胆先行先试,释放政策红利。全面放宽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在襄工作的年龄限制。允许在我国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优秀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自贸区工作。对新引进到该市长期工作的高层次外国专家一次性发放3万元生活补助,把在襄工作的外籍人才纳入“襄阳优秀人才”通报表扬范围并予以奖励。
三是主动争取承接事权,解企业之所急。将服务窗口前移,提高行政效率、方便企业就近办事,协助自贸区管委会尽快承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事权。积极解决自贸区内企业邀请外方洽谈时存在办理短期来华签证手续问题,汇报争取“外国专家邀请函”办理权,为企业邀请外国专家来襄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发挥友好城市和境外商协会信息联络平台,为自贸区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支持和信息。
目前,该市已登记备案的各类聘外单位32家,其中自贸区内企业12家,占全市聘外单位总量的38%。
策 划:胡和平 曹荣葆
文/图:杨戈 杨柳 李俊 沈君 樊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