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实体经济,湖北坚持两手抓——
减的是“负”强的是“脑”
湖北日报讯 记者廖志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
今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实体经济振兴工程,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更大力度降低企业成本。下一步,企业成本怎么降到实处?“湖北制造”如何搭上“最强大脑”?
降负“进行到底”,让企业获得感更强
振兴实体经济,关键要靠企业。降低企业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
2016年以来,我省出台了两轮大力度的降成本措施,从要素成本、物流成本、融资成本、人工成本、创新成本、制度交易性成本等方面,真金白银地给企业降成本。
要素成本进一步降低。电力直接交易准入门槛由原来的5000万千万时,降低到100万千瓦时,2017年以来交易规模已达343亿千瓦时,可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约13.4亿元。
减税、降低物流成本力度不减。“营改增”改革今年将为企业减税300多亿元。降低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加大ETC、通衢卡优惠力度,积极落实“绿色通道”车辆免费通行政策等,截至7月底共为企业减负25亿元。
融资贵问题进一步缓解。根据人行武汉分行存贷款抽样统计数据,7月份全省企业存量贷款平均利率为4.83%,比去年同期和年末分别下降了0.01和0.02个百分点。其中,中型和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同比分别回落0.14和0.44个百分点。
发展环境更优了。工商登记“先照后证”改革深入推进,前置审批事项精简83%。截至8月底,全省已发放“多证合一”营业执照6.7万份,其中新设立企业1.69万户,比上月增长14.26%。
负担减轻了,企业活力增强了。截至8月末,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431.5万户、注册资本7.29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2%和17.27%。
尽管降成本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省发改委副主任刘海军说,下一步,将重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坚持‘刚’‘柔’并重,‘清’‘优’并举。”刘海军介绍,“清”就是结合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发现的问题,持续加大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工作力度,重点是政府性收费、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以及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着力整治当前涉企收费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就是进一步优化政府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深化“放管服”改革,从降刚性成本向挖潜柔性成本转变,从降税费成本向提升效率转变。全面实施“多证合一”改革,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着力打造“一网覆盖、一次办好”的“互联网+放管服”改革体系,争取年底前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一张网”,实现“一网覆盖、一次办结”。
改装“最强大脑”,主攻智能制造
制造业大省迈向制造业强省,需要装上“最强大脑”。
我省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省经信委副主任吴方军介绍,支持武汉“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城市试点示范,突出汽车、机械、电子等重点领域,实施智能制造发展应用计划。组织开展50家国家级和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带动千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同时,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更多的“个性化”定制产品将涌现。在汽车、机械、化工、轻纺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示范性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
抓大不放小。培育隐形冠军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一项重大措施,也是补齐我省民营制造业“短板”的一项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省经信委将培育1000个细分行业“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引导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产品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升我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对于“隐形冠军”,省经信委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集中省级支持工业发展要素(资金、项目)向隐形冠军企业倾斜,省技改资金重点支持隐形冠军企业改造升级、品牌提升;支持隐形冠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建设各类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设计中心,牵头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以质量保障品牌,以技术提升品牌,建设和打造一批“百年老店”;支持隐形冠军企业加强两化融合,提高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智能制造能力;支持隐形冠军企业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
吴方军介绍,力争通过三年培育,到2020年在我省支柱产业细分领域中培育形成1000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国家级示范培育企业50家,省级示范企业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产品)2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