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襄阳,汉江魁首积健为雄
2017
05/10
10:56

她,襟携千里汉江,曾繁华“犹先秦之邯郸,明清之秦淮”。

她,发展的脚步一度滞缓。

抢抓机遇,奋起直追。新的发展征程中,其GDP连续跨越2000亿、3000亿台阶,超越全国7个省会城市,跃居鄂豫陕汉江流域地级城市首位。

打造增长极,争当排头兵。古城襄阳,奏响激情奋进的时代强音。

布局,瞄准流域首位

“三千里汉江,精要在襄阳。”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说:“襄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治责任、时代使命,就是要工程化项目化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襄阳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两个中心’建设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初,地处汉江中游的襄阳,与苏州、无锡、佛山一起入围全国十大明星工业城市。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后,因种种原因,襄阳发展逐渐落后,沦为“塌陷区”。

“省委、省政府实施‘一主两副’发展战略,我们迎来了历史性机遇。”襄阳市市长秦军说,界标就是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襄阳召开现场办公会。

襄阳位于鄂西北及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中心,辐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近4万平方公里、近3000万人。湖北要建成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这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肩负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重任,襄阳奋起直追。

但2012年以前,同属汉江流域的河南南阳,其GDP比襄阳高出些许。近年来,双方你追我赶,齐头竞进。

“首位城市,意味着既是第一,同时还要拉开距离。”襄阳市发改委主任付劲松说,这样才有所谓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瞄准南阳,追赶洛阳,对标佛山,襄阳树立全国争先、全省率先的占位意识,力争跻身全国城市经济50强。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高地,创建汉江流域综合成本最低城市,奋力冲刺万亿工业强市。

坚持绿色发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打造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带动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增长极。

眼下的襄阳,发展火热,脉动强劲,亮点纷呈。

发力,强健产业底盘

在今年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襄阳实现“满堂红”,7个纳入全省考核的县市区全部受到省委、省政府表扬。

收获的背后,是辛勤耕耘。

2日,襄阳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曾进生来到雅致新能源汽车工地,调研项目进度并协调解决水电路网等问题。这个总投资50亿元的整车项目,力争一个月后建成投产。“做大做强产业底盘,始终是重中之重。”曾进生说。

襄阳市汽车办主任王燮耀介绍,汽车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该市依托东风日产、神龙工厂等规上企业,近年来每年都有一款新车型下线,“襄阳造”的天籁、英菲尼迪、楼兰、西玛等中高端汽车畅销全国,去年实现产业产值2160亿元,首次超越2000亿元大关。“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呼之欲出。目前,襄阳已吸引美洋、雅致、骆驼、国能等重点企业携逾200亿元的项目落地,东风俊风ER30、美洋E200等纯电动汽车相继下线。

坚持放手发展规模。5年多来,襄阳市累计完成招商项目投资7919.7亿元,与央企达成战略合作项目投资额达1308亿元,吸引华为、西门子等28家世界500强企业抢滩。

大力实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仅去年就实施技改项目172个,总投资达1314亿元,三环锻造、卫东化工等成为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际华纺织等一大批企业重焕活力。

农产品加工业高歌猛进。以百亿斤粮食产量为基础,连续三年举办汉江流域农博会,构建辐射中部的农副产品流通新平台;实施3年倍增计划,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64家;去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277亿元。

持续精心培育,一批特色骨干产业纷纷崛起。装备制造产业去年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产值1034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医药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去年分别实现产值650.3亿元、496.8亿元和265.5亿元,年增幅均在10%以上。

“全年工业总产值已突破7000亿元大关。”市经信委副主任廖有泉介绍,襄阳有望成为汉江中游首个万亿工业强市。

改革,创新中寻突破

变则通,通则活。在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征途中,襄阳以改革突破激发活力。

4月28日,湖北文理学院毕业生张为华来到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仅跑一趟就申领到了公司执照。“两个多小时就办完了工商、税务等所有手续。”张为华兴奋地说,自己的电商创业梦终于实现了。

为创业提供便利,近年来襄阳市行政改革频出新招——

2013年,市直部门推行“大科室制”,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由251项减少至145项;

2014年,市级行政审批再减至88项,在全省率先开展工商登记便利化改革,建立施工许可“一表制”;

2015年,在全省率先全域推广“一枚公章管审批”,市行政审批局开始承担市直20个部门145项审批职能;

2016年,再推新设企业“五证合一”改革,审批办结时间由38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

“户改新政堪称‘全国放得最彻底’。”襄阳市委常委、公安局局长杨彪介绍,该市对人才零门槛引进,对流动人口零门槛落户;目前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已达172万,在省内仅次于武汉市。

在宜城试点“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一批沉睡多年的农村资产被逐步唤醒;跻身“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成全省首家民营区域性林权交易平台;湖北自贸区襄阳片区扬帆起航,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行……

据不完全统计,襄阳市近年先后实施100多项全国、全省改革创新试点,为加快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至去年底,该市“五类”市场主体总户数达38.5万户,其中新登记10.6万户,总注册资金达4064.8亿元,比上年增长47.3%。

蝶变,城市功能升级

“五一”前夕,樊西新区中豪国际商贸城门口车水马龙。“生意不错,一天走货几万元。”二楼一区文具商户方群力高兴地说:“客户比以前多,除了十堰、随州、荆门的,还有河南南阳、陕西安康的。”

樊城区委书记龙小红说,随着老城区30多家市场陆续搬迁,樊西新区的八大专业市场正拔地而起,一个“买全国、卖全国”的千亿规模市场群已然成形。“专业市场和工业企业从中心城区陆续外迁,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全面推进。”襄阳市建委主任肖勇介绍,老城区“两改两迁”让城市面貌蝶变。

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绿满襄阳”行动和“九水润城”等工程,形成绿色生态廊道,打造汉江沿岸风光带。

新兴城区向东挺进。建设东津新区34.6平方公里起步区和5平方公里核心区,市民中心、医疗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等10大公共工程纷纷竣工。

目前,汉江大桥已建成4座、在建2座,50公里长的内环全线贯通,城市交通形态由“C”形变成“O”形,襄阳城市迈入“一心四城”新格局。

加快建设一类航空口岸,襄阳机场扩建工程如火如荼,到2020年将实现年旅客吞吐量150万人次;全面启动汉江航道综合整治,雅口、新集航电枢纽重塑汉江黄金水道,打造年吞吐5000万吨的汉江航运中心港口;蒙华、郑万、汉十等铁路相继开建,东津高铁站综合配套工程开工,蓬勃兴起的“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再展襄阳“七省通衢”雄风。

中心地位步步提升,城市辐射力不断增强。2014年以后,襄阳经济实力稳居汉江流域14个地级城市第一位。去年,该市生产总值达3694.5亿元,由2011年全国城市的第67位前移至第56位,5年前进11位。

襄阳,积健为雄,奋勇前行。

复兴盛都再向前

湖北大学教授、湖北区域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史金平

汉晋时代,襄阳一度是中国的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和经济重镇,令世人向往。触摸历史,襄阳不止一次走在时代前列。如今,又肩负着“一主两副”战略的重担,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发展期。

翻开襄阳过去五年的“成绩单”,这是一份发展势头好、城乡变化大、创新活力增、人民得实惠多的亮丽“答卷”。五年间,经济总量由全国第67位跃升至第56位,100多项全国全省改革创新试点示范得到实施,其间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汗水与心血,智慧与担当。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看,还是从全省层面看,涉及到汉江流域的重大战略实施,襄阳是重要节点城市。身处重要发展关口的襄阳,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潜力,必须强化作为省域副中心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历史担当,巩固提升产业经济地位,让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和汉江流域前列,增强首位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力争在历史的长河里再次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