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服务文化实体经济 激发文化市场活力
2016
12/26
09:59

图为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员工队伍。


图为华中文交所工作人员利用自主研发的“艺术品身份智能鉴定系统”,为艺术品办“身份证”。


图为2015年春节,华中文交所举办“三阳开泰—楹联书法展暨迎春送福”公益活动,组织10余位书法名家为武汉市民写春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脉,也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深层动力。当人类学会使用工具在岩石刻下第一个符号开始,文化由此诞生。

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在创造无法计量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物质与文化在交换与交流中诞生了不断壮大的文化市场,并传承至今。

作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核心要素和重要组成,文化产权市场在中国首创绝非偶然而是必然,它是历史的产物,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创新的产物。

从功能性来看,文化产权市场既是一个文化要素的集聚流转平台、文化资产的价格发现平台,也是政府推动文化创新的战略平台、国民文化投资与消费的市场平台。文化产权市场顺应国家战略转型而生,肩负创造新财富的历史使命,是代表新生产力的新生事物。

当前,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权市场该如何服务文化实体企业,助推文化产业转型,促进文化消费增长呢?

12月26日,首届中国文化产权市场战略研讨会暨华中文交所“文创金服”“中艺购”平台上线仪式在武汉举行。“文创金服”“中艺购”的上线,意味着湖北华中文化产权交易所(以下简称“华中文交所”)在创新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文化实体企业方面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据了解,在全国30余家文交所中,成立仅6年的华中文交所在交易量、交易品种、服务企业量、融资量、招商量、经营绩效、资产规模、创新业务等数据指标均名列前茅,其中在国有产权交易、交易品种、文化科技创新等三项指标排名第一,被誉为“湖北模式”。

华中文交所负责人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华中文交所充分发挥产权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创新交易制度、交易方式和服务模式,为文化实体企业服务、促进文化消费增长、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底,华中文交所累计挂牌项目2485宗,成交金额4930亿元,交易品种涉及文化企业股权、债权、资产、呆滞出版物、广告经营权、版权、网络域名权、艺术品、收藏品等,是国内交易品种较多、功能较全的综合性文化产权交易机构之一。

保值增值

助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

今年8月,华中文交所受长江日报传媒集团委托,对“长江传媒大厦22-31楼层房产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挂牌转让。

接到委托,经过实地勘察项目、“线上+线下”立体招商等流程手续,10月24日,长江日报传媒集团和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武汉举行“长江传媒大厦部分楼层房产转让项目”签约仪式,武汉旅发投以1.7116亿元的价格成功摘牌长江传媒大厦22-31楼层房产。

这一案例,只是华中文交所成功挂牌转让合作项目的1/496。

作为湖北省唯一的国有文化产权交易、增资扩股、资产处置定点机构,华中文交所至今累计完成国有文化产权交易496宗,成交金额47.97亿元,涉及资产1177.87亿元,国有资产平均增值率16.9%,国有文化资产交易量、增值率、竞价率位居全国前列。

市场效应的突显还得益于近20条政策的支持。例如,今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落实省内文化企业国有产权指定进入华中文交所交易的规定”。

市场为文化实体企业价值提供了凭证。华中文交所成为国有文化产权交易“两大价值发现”的高地: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发现国有资产的真实投资人,以及发现国有资产在市场中的真实价格。交易平台从源头上防范国有文化资产的流失,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得到市场的检验。

创新渠道

融通资本服务实体经济

2.4万张船票,10分钟内被抢购一空,平均下来就是每秒有40张船票在文化品平台上完成交易。这在国内文交所中尚属首次。

2014年9月,东湖游船公司将旗下汉街游船2015年的运营收益权在华中文交所质押挂牌,一时引来市场哄抢,当日融资额为该公司往年6个月收入的总和,融资款当日便支付到游船公司账上。有效解决了文化企业“轻资产、融资难”的问题。

进入2015年,华中文交所为服务全省招商引资贡献频出。湖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北京长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华中文交所完成增资扩股,募集资金3亿元;湖北广播电视台旗下的广州微摇公司通过股权合作方式,引资1亿元;龟山电视塔等广告媒体经营权项目招商引资4.7亿元……

同时,华中文交所率先搭建“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库”,并向社会免费开放,打造永不闭幕的线上招商推荐会,累计访问数量已超过4000万人次。目前,项目库挂牌项目1216个,招商金额9869.5亿元。

文化品的线上交易,让华中文交所从一家区域性交易所变成了全国性文化产权交易平台。目前,该平台投资人会员逾30万人,遍布全国各地。

华中文交所即将上线的文创交易平台创新“文化+金融”模式,趟出了一条帮助中小实体文化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新路。那么,文创企业如何用好新的融资渠道呢?

华中文交所“文创金服”平台为文化企业搭建的融资融智服务平台,为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出版、文化旅游、文化娱乐、社会公益等提供服务,着力解决中小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可以看出,华中文交所打造的“文创板”六大板块(涉及非遗、科技、旅游、教育、艺术、公益)十分全面、专注,有效打通上下游交易链,进一步为文化实体企业服务,为繁荣文化产业助力。

拉动消费

彰显文化艺术市场活力

在中国经济新的调整期,艺术品消费的力量正在显现,买家群体年轻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如何用好“互联网思维”服务年轻消费人群,让艺术品飞进千家万户呢?

中青年成为文化消费主力。为吸引目标消费人群,华中文交所艺术品交易平台邀请中青年艺术家入驻“艺术品网络商城”,首批上线4000余件作品,受到市场青睐。

周韶华、张肇铭、张振铎、冷军、邵声朗、钟鸣天、王庆云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湖北省30多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上线挂牌交易,累计成交额10.2亿元。

为了做好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目前,华中文交所运用云图像高科技识别技术,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艺术品身份智能鉴定系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建成了“湖北书画名家真迹作品电子数据库”,录入100多名艺术家近万幅作品,抢救性保护了艺术家财富。

此外,华中文交所还不断开拓创新,通过“互联网+艺术+金融”模式,搭建文化艺术和资本之间的桥梁,采用“中艺购”线上交易、艺术品微拍、艺术品展览、艺术品沙龙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健康的文化消费,让艺术品与大众生活相结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大众消费。

肩负使命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作为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华中文交所积极投入社会公益事业,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才效益、党建成效相统一之路。

2015年以来,华中文交所充分利用昙华林文化艺术资源聚集优势,免费举办“王庆云泛鹅书法”“刘文谌重彩作品展”等艺术品展览交易会30余场,为湖北本土艺术家提供展示、推广、交流的平台,增强湖北艺术品市场活力,带动更多湖北名家、名作走向全国、走近大众。华中文交所还与省文联、省书协、省美协等机构常年合作,先后组织举办“七个100”湖北艺术人才培养计划代表书法家作品系列展、书画作品慈善义卖、书法名家为市民写春联等活动。

此外,华中文交所还积极开展精准文化扶贫,与团省委共建公益艺术基金,在黄冈、孝感、恩施等农村地区中小学援建10余间艺术教室,帮助贫困学子圆艺术之梦。即将上线的“文创金服”平台,重点推出公益文创板,为贫困地区的文创企业提供挂牌宣推、资源导入、商业模式梳理、管理培训、产品设计等全套服务,助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下一步,该平台还将推出文创精准扶贫县域行计划,通过多种融资渠道,为贫困地区提供个性化扶贫帮助。

交易服务费的减免也是华中文交所一大亮点。六年来,华中文交所累计为国有企业减免交易服务费1300多万元,帮助文化企业降本增效,受到客户好评。

打铁还需自身硬。华中文交所不断强化制度建设,保证社会效益的优先性。2016年上半年,华中文交所共制定出台20余项制度和业务类交易细则,通过建立科学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管理,保障社会效益的实现。

在经济新常态下,华中文交所还积极尝试“文化走出去”战略,扶持一批上市挂牌的优质文化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湖北区域内特色文化项目,以点带面,形成良好投资氛围,引导社会资本快速流入文化产业,助力湖北特色文化资源走向世界。

湖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龙腰”,孕育其中的农耕文明,敢为天下新的首义精神,筚路蓝缕、思想前行的荆楚人文精神,丰富的文化资源宝库成为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为创新社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近年来湖北一直把文化产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产业来抓,在湖北的顶层设计中,十三五时期,确立了文化产业成为湖北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入中部先进行列和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三个基本目标,作为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文化产权交易市场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和责任。

文化是巧实力的象征。美国学者约瑟夫·奈用巧实力概念对他自己提出的软实力理论加以修正,而文化生产力理论则是对软硬结合的综合实力作出的科学概括。

文化生产力彰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带来一场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大繁荣,华中文交所正日益彰显出湖北的巧实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