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功能区引领武汉新动能 三大新兴产业底定城市转型
2016
11/30
10:30

下月初,代表我国存储芯片参与全球竞争的长江存储公司,即将在东湖高新区动工。20多天前,国家自动驾驶“智慧小镇”示范区在武汉开发区落地。

中国经济新常态步入第三年,武汉新兴产业的蓬勃热力引人瞩目:我国首个商用量子通信城域网在汉布局,建设8年的光谷生物城企业总收入迈过千亿大关,中央媒体“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聚焦武汉……

以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武汉化工区等为代表的功能区,咬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最前沿,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探求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锻造经济新动能,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引领性驱动力。

从钢时代到硅时代,谋划经济新动能

一座城市的发展及自我更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其产业升级转化的能力之上。

东湖高新区和武汉开发区,一直承载着武汉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当下现实和未来梦想,在新的“大光谷、大车都、大临空、大临港”的武汉工业版图中,两大功能区是中流砥柱,更是开疆辟土的先头部队。

坚定创新、开放双轮驱动的东湖高新区,培育创新生态,集聚创新企业。五年来,企业总收入年均增长25%,去年跨越万亿大关,较2010年足足翻了三倍有余。

稳住城市经济增长底盘的武汉开发区,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去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四分之一,有力充当武汉市经济增长主引擎。

以乙烯项目为核心建立石化产业体系的武汉化工区,今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45亿元,比2012年增长近62倍,成为中国石化产业园区20强之一。

工业倍增,产业转型,不仅应急,更要谋远。

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器基地落地光谷,刷新湖北产业投资额新纪录,聚焦信息时代的“粮食”芯片,武汉实现从“钢产量”到“硅含量”的工业底色重大转变。

投资160亿元的华星光电,连同武汉天马,一再打破中小尺寸显示屏的投产纪录、建设纪录,产线世代形成引领,可折叠屏、柔性屏等技术紧盯未来。联想、摩托罗拉等手机终端产品,成为“武汉造”走向全球。从芯到屏,再到智能终端,信息产业新动能闭环成型,万亿级产业集群在光谷呼之欲出。

建设8年的光谷生物城,今年企业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作为全国26个国际级生物产业基地的后来者,综合实力跃升全国第二。在武汉,生命健康这一战略新兴产业,通过二妃山下的产业之变,正在向支柱产业攀升。

“十二五”期间,东湖高新区引进100亿元以上项目5个,50亿元及以上项目14个,除了华星光电、武汉天马、联想,还有华为、奇宏、国药、华大基因、辉瑞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部接入新兴产业链条。

武汉开发区在实现200万辆整车产销目标的同时,引进国际国内知名零部件企业,补充发动机、变速箱、通讯导航等缺失或薄弱环节,提高汽车零整比。谋划成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轻量材料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推动开发区实现由“制造”向“智造”升级,占领价值链中高端。

综合试验区,引领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就是闯字当头。近年来,武汉承担多项改革试点,逐渐从涉及具体工作层面的专项型改革试点,向承担国家战略的综合型改革试点转变。

去年,武汉入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成为国内首个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今年,以武汉片区为主体的湖北自贸区正式获批。

众多创新试验落户武汉,正是因为有了东湖高新区、武汉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的创新引领。

东湖高新区作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在全面创新改革、科技金融改革、湖北自贸区申报等创新试验中,既是试验田,也是播种机。

东湖高新区探索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引领全国。2012年,武汉“黄金十条”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解放出来。2014年,“光谷创业十条”出炉,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和社会创业活力。去年,《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颁布实施,这一“光谷基本法”更进一步固化了30年改革创新的政策措施,以法规形式保护改革者、激励创新者。

申报湖北自贸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就放在东湖高新区。在这一工作推动下,东湖高新区改革力度空前,“先照后证”改革中,146项前置审批事项全部改为后置审批,仅保留11项前置审批,改革力度全国领先。

两大开发区也是武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武汉开发区成立全市第一家行政审批局,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由改革前的268项缩减为159项,减少40%,实现“一个图章管审批”。东湖高新区成立政务服务局,把管委会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事项统一归口到1个局,26枚印章变成1个章。全市国税、地税、人社等5个分局将审批职能归并整合,成立审批科,整建制进驻光谷公共服务中心。

光谷的政务服务更率先触网,推出“政务淘宝”,86项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中,12项可直接在网上办理,74项可网上预约办理、现场确认,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探索“三生融合”,践行发展新理念

全球产业创新的竞争,最终就是人才和资源集聚的比拼。建设智慧、生态、宜居的硬环境,提供全球一流的营商、服务、文化软环境,方能实现产业和城市的持续发展。

大光谷“一路向东”,产业和城市都随之“生长”,大量高科技人才聚集,居住生活人群急剧增加,仅今年前三季度,该区就新增社保人数11.96万。在光谷,建设小学的速度,正在全力追赶小学生的就读需求。

集聚光谷的人们,不仅在此奋斗,更在此安居。5年来,东湖高新区城建投入,从2010年的123.6亿元增至去年的267亿元,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从2010年4.94亿元增至19.74亿元,五年翻了4倍。

东湖高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搬迁;长江大道、雄楚大街、光谷大道加快快速化改造;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南延线、光谷广场综合体工程、有轨电车T1、T2示范线、光谷火车站等多个工程同时建设;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惊艳亮相,光谷外国语学校开学招生,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开诊……光谷的工作生活环境越来越有国际范儿,生活在光谷的便捷程度、高端品质迅速提升。

大车都“文化补课”“生态加码”,告别“工业孤岛”,城市功能品质大幅提升。2011年,开发区经济发展很快,但文化设施奇缺。区内出行、购物、娱乐及孩子上学等,都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人在开发区工作,居住、休闲和消费却在别处;这里买不到报纸,买本书得跑到20多里外的新华书店。

这几年,武汉开发区投入巨资,大手笔建设城市配套设施,如商圈、国际学校图书馆、美术馆等,实现“产城一体化”,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宜居新城。

近年来,武汉开发区已聚集18万产业工人以及大量企业家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去年春天,集群艺馆、美术馆、图书馆于一体的武汉开发区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在汤湖之畔正式启用,免费向市民开放,这座幽静雅致的园林式公共文化园地,让居民在家门口看戏、看画展、上图书馆的梦想成为现实。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