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宜昌高新产业投资控股集团与以色列宇航工业公司会谈,就开发波音777飞机客改货项目正式签署备忘录。
这是宜昌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又一突破。去年,宜昌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超过20%,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军民深度融合,可以打破行业壁垒,激活发展要素,但同时也面临着体制和市场等多方面难题。
优势如何导引?梗阻如何打通?宜昌经验可资借鉴。
军民跨界激活创新要素
在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现场,宜昌老牌军工企业华强科技跨界生产的民品——核生化监测救援系统,全过程执行任务,受到好评。该系统能检测污染强度、扩散方向和速度,为组织救援提供宝贵数据。
华强科技总经理贺华山说:“军转民,是‘逼出来的甜头’!”
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保军转民。华强科技曾尝试生产自行车胎、塑胶手套、特种橡胶,但没有市场经验,产品质量高却卖不动,工厂面临生存问题。
向市场找活干。该公司将军品的特种防护技术,转化用于民品。开发出人防工程中的换气设备,占全国市场1/3,每年收入3亿元;生产药用丁基橡胶瓶塞,去年产值8亿元。
推进军民融合,是宜昌补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短板的突破口。
宜昌打造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平台、军民融合成果推广应用平台四大平台,推动军民跨界。设立1000万元技改补贴资金,支持在宜军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目前,809厂、403厂、404厂等大型军工企业的民品比重均超过90%。中船重工710所着眼于智慧城市产业,创造了网格化管理、政务云计算、视频监控云等多个全国典型应用案例。该所开发的白酒自动化生产线,拥有包括茅台、古井贡、郎酒等50多家合作白酒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
宜昌有迅达科技、中南橡胶、人福药业等1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武器研发生产和后勤保障体系建设。宜昌迅达车用公司是一家小微民企,公司历时十年,将轮式战车横开尾门变成跳板式尾门,由液压控制,可自动翻转,成为轮式战车标配,被军方赞为“中国陆军第一门”,该技术还参加了2009年国庆阅兵。
五大产业形成投资洼地
5月4日,贝迪克凌云(宜昌)飞机维修厂房迎来首架飞机。该项目每年可定检和深度维修80至100架窄体飞机,标志着宜昌通航产业正式“起飞”。
公司副董事长杨峻岭说,宜昌大手笔布局军民融合产业,吸引了以色列IAI公司和凌云集团合资,加快民航飞机维修的国际化。
宜昌军民融合产业基础雄厚,现有军工单位10家,“民参军”企业达10余家,拥有亚洲第一的高标准弱磁试验基地,水声换能器、水下无人智能化系统等产品享誉全球。
今年3月,宜昌出台关于军民融合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要求打造全国重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
产业思路明晰:打造民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气化长江”装备、安防及节能环保、磁电子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
资金、项目如源头活水,汩汩涌来:凌云(宜昌)飞机维修基地项目总投资18亿元;中船重工388厂投资20多亿元,生产高端石油工程机械、新型集成房屋、节能环保装备等产品;中船重工710所投资10多亿元,建设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华强科技投资14元,建设药用丁基胶塞和特种防护装备生产基地。
集群发展破解三大难题
军民深度融合,有哪些难啃的硬骨头?
宜昌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解释:“属地化配套、军企股份制改造、民参军高门槛是主要难题。”
见招拆招。
宜昌建立与军工集团高层定期沟通协调机制。3月,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会见中船重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胡问鸣,初步约定中船重工“十三五”期间在宜投资总额将达150亿元。
苦练内功,建设高新区东山军民融合产业园、宜都江南装备制造产业园、宜昌通航产业园等一大批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园区,使军工企业及配套企业快速集聚。6月,宜昌高新区和远安获评我省军民结合示范基地。
鼓励军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相互参股等形式创新体制。宜昌江峡船用机械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构建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市场竞争力增强。公司研发的共振破碎机,在全球只有美国RMI公司掌握同等技术,打破了进口依赖。
出台民参军系列扶持政策,积极孵化民参军企业,发放保证保险贷款,帮助企业降成本。中南橡胶在政府帮助下,其橡胶产品广泛用于陆、海、空等各系武器装备,去年产值突破13亿元,同比增长18.5%。迅达车用在高新区军民融合孵化器中逐步壮大,去年产值首破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