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锚,启航!
昨日开港的黄石新港犹如一艘巨轮,伴随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雄壮号角,肩负“中三角”崛起的神圣使命,胸怀通江达海的壮志雄心,大气磅礴地开启了逐梦之旅。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里程碑。
省主要领导在黄石考察时指出,要把黄石打造成全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先行区。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拍浪前行的黄石新港,正是黄石响应国家战略、落实省委布署,以战略的思维谋转型,以开放的胸襟谋发展,以心动不如行动的实干谋开放,争取并创造。它必将助推黄石加快转型升级,引领黄石迈向港城新时代,成长为武汉航运中心核心港口,并为我省打造长江经济支撑带,实现社会经济长足进步提供强力支撑。
潮涨潮落 港口风雨路
万里长江,过三峡,揽汉水,经西塞,浩浩荡荡,川流不绝。
黄石坐拥长江岸线77公里。境内河港、湖泊纵横,内河航道186.8公里。
登临西塞,极目远眺,长江壮阔波澜,黄石江岸势如长虹。回首过往,千百年前曾经辉煌的港口码头,无不让人感怀。
“舟楫聚散,渔民泛舟,兼运粮盐。”史载,远古时期,黄石先辈便通过水路交流物资,发展经济。
明末清初,黄石港镇、石灰窑镇逐渐形成沿江集镇。“国之大事,惟兵与漕。”集镇的发展带动了港口码头以及水运的发展。
以黄石港码头为例。其位于朝阳阁至黄石老市委驻地一带,1874年英国太古公司轮船在此入港停靠。随后,不断有外籍船舶在此停靠。
港口、码头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工矿业的发展。清朝末黄石港便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杂货、首饰、药材等18帮行业的商业集镇,并陆续兴起了铁矿、水泥厂、煤矿等,从而又繁荣了港口、码头。
大江东去,潮起潮落。一个港口是城市一个窗口,一段历史,一部故事。“船到氵韦源口,有风也不走。”一句当地谚语,佐证了当时黄石作为港口地区的繁华。
据介绍,由于其独特地理位置,氵韦源口历来是过往商船的避风港,一年四季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明末清初,氵韦源口人在山脚下临江筑成一处巨大戏台,戏台呈六角状,装饰十分考究。戏班子每晚都会演出,这个时候,观众只需坐在港口的船上,便可直接欣赏大戏。
演出的都是沿江有名的戏班子,加上岸上集市繁华,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过往客商趋之若鹜的休憩场所,让无数客船即使“有风”也舍不得走。
解放前,黄石形成了黄石港、大冶、河口、金牛、保安5个港口。黄石港口真正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上起艾家湾、下至道士洑,岸线全长19.74公里的黄石港。
黄石港上距武汉港130公里,下距上海港982公里。
上世纪80年代,黄石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通过改扩建港口码头,运用先进设备,采用新的运输方式,兴建外贸码头,成立通关机构,打开国际贸易之门。
黄石港码头是黄石最早的客运港口,每天川流不息,每年运输的乘客上百万人次。
截至2010年底,该市水运企业共有19家,营业性船舶达420艘,净载重吨达48.9万吨。其中海船134艘,净载重吨43.8万吨;内河船舶286艘,载重吨5.1万吨,其中客船148艘,客位4475个。
那时,黄石港已成为长江十大良港之一,全国内河28个及湖北省4个主要港口之一;成为国家一类口岸,湖北省地市级城市第一个对外开放口岸,逐渐形成全省水上门户和水陆交通枢纽。
随着货物吞吐量上升,黄石港发展的“瓶颈”日益显现。港口布局不合理,沿江陆域狭小,集散疏运条件差,装卸能力不足,城市污染较为严重。
同时,长期受“重陆轻水”观念影响,水运发展相对滞后,整个“九五”规划期间,黄石港没有大型项目建设,长江岸线利用率仅仅只有10%,内河湖泊通江达海的能力萎缩。
受港口功能和吞吐能力的限制,许多物资被迫弃水走陆,仅集装箱就有80%流失到外地转运。而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巨大的成本,这已成为制约黄石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有一组数字对比:2009年,是黄石水运发展较快的一年,黄石港吞吐量居湖北省港口第三位,次于武汉港和宜昌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36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万余标准箱。
然而,盐田港在2009年的吞吐量已突破千万标准箱,达到1013万标准箱。
守着长江黄金水道,黄石却不能掘金。
使命召唤“黄石梦”起航
“对接融入长江经济带,必须对长江岸线资源精耕细作。”面对城市港口的发展,更多的人在思考、在追问。
镜头回望,长江南岸,黄石城区下游约13公里处,堤内良田阡陌相通形如棋盘,堤外水深流缓自成天然良港,自古留名棋盘洲。
这里是长江中游少有的深水港区,枯水期水深6米左右,后方陆域纵深600至1300米。港口5000吨级货轮可常年往返,最枯水位下无需疏浚仍可停靠万吨级船舶。“再建一个新港,助力城市发展。”这是一个时代的呼唤,也是群众的心声,更是城市的历史选择。“长江岸线开发等不起,慢不得!”黄石交通人背负该市人民数十载的期望,把智慧沉淀在港口发展规划上,把勇气毅力用在项目的立项和政策的争取上。
棋盘洲码头的建设,拉开了黄石向落后的水运进攻的号角。
其实,黄石港棋盘洲码头工程的建设早就进入决策者的视野。
黄石港务集团第一任党委书记张丕锦回忆,早在80年代,他们就曾考察过棋盘洲码头,“十五”期间,“启动黄石港棋盘洲码头工程建设”被列为交通建设的重点。每年的“两会”,建设黄石港棋盘洲码头工程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黄石市港航管理局2005年完成了《黄石港总体规划》,并进行棋盘洲码头工程建设的筹建工作。
2013年,国家全面拉开新一轮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战略。这为加快黄石新港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这一年,黄石市交通运输局“跳出”黄石,呼应长江经济带建设,提出了打造鄂东“门户交通”的发展战略,棋盘洲港建设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支撑点,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黄石新港计划投资70亿元,这可是黄石史上最大的港口投资项目。投资从哪里来?经过缜密的谋划,黄石市委、市政府积极支持黄石市交通运输局充分借鉴国际上及国内沿江城市港口开发的成功经验,坚定地作出了引进战略合作伙伴的决策。
黄石新港的建设一开始就要求高标准,要求能改变黄石水运格局。所以它的招商眼光,早就投向了国内最优秀的大型港口企业。成立于1985年的深圳盐田港集团,由深圳市国资局控股,是一家总资产202亿元、国有净资产132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旗下拥有各类参股企业40家、上市公司一家。
盐田港作为世界单港集装箱吞吐量最高的港口之一,已成为华南地区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运输枢纽港。除了投资,盐田港的品牌效应,可带动黄石整个地区的招商引资。因为在投资者看来,黄石能吸引大企业,必定说明黄石具有特别的优势。这将形成一个骨牌效应,引发更多的外来投资。
而且,黄石港口的管理更需现代化,要能跟上现代公司管理的步伐。黄石需要的不仅是投资,还需学习先进的港口管理经验,摆脱体制困境。
盐田港,成了黄石的最佳选择。
从2009年开始,当黄石交通人一次又一次踏上这片热土时,盐田港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不仅让人赞叹。而且其寻求国际化、现代化港口的发展道路,为双方合作构筑了良好的基础。
历经5年、19轮谈判,不放手不松手。最终,棋盘洲与盐田港牵手了!2014年12月26日,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黄石市人民政府与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这标志着,黄石港的改革发展迈入新阶段,黄石作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和国家一类口岸的作用与潜力,将得到进一步发挥。
每一次选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时不我待 演绎“黄石速度”
勘察、立项、设计、招商、引资,黄石人发起了冲锋,一环紧扣一环,一步紧跟一步,一项接着一项……
2014年12月26日双方合作正式启动,到如今黄石新港已开港。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三年多的工程量。奇迹是如何实现的?
回首来路,黄石新港人感慨万千。
这不仅是港口公司高效作风、政府部门务实行动,更是新港建设者艰辛付出的结晶。
世间一切美好都是拼出来的。从意向接触到项目落地,黄石与深圳盐田港股份公司几乎“十年磨一剑”。棋盘洲这处亟待开发的处女地成了开拓的热土,犹如磁石集聚强大的发展能量。“让新港成为黄石城市转型的‘突破口’、产业转型的‘助推器’!”超前谋划、提前“铺路”、项目建设,黄石人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奋起作为。
2014年11月28日,新港项目签约的第二天,黄石新港公司筹备组就进驻黄石。同年12月11日公司注册登记完成,人员和项目资金准时到位。“要抢在‘十一’之前开港!”期待殷殷,言犹在耳。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以一种“非做不可、要做就成”的使命感和远大志向付诸行动。
抢白天、战雨天,向黑夜节假日要时间,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高频率召开“黎明会”、“夜晚会”、“现场办公会”,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
每年一到主汛期,长江水位标高比场地标高高出2米多,而工程地基需要打8米深的排水孔。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完成的。“横下一条决心,杀出一条路”,黄石新港的决策者组织技术攻关,调整施工工艺,变通施工工期,及时解决了汛期不能施工的难题,确保了整个工程进度。
一座新港,没有产业的支撑,将会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谋篇起笔“大支点”,顶层设计“大跨越”,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借力总部的专业技术团队,对港口及周围区域进行系统规划。“穿新鞋好,但不能走老路。”他们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对接,推进产业项目建设。良禽所栖,必为佳木。中粮集团、上海宝钢、新兴际华等项目争先落户;中国有色、武汉大学产业园、中国平煤等企业纷至沓来。
港企对接,企业直接可从这里面朝大海,走向“深蓝”。
港城联动 必将流金淌银
港为城用,城因港兴。
在普通人的印象里,港口不过是一座座码头,还有集装箱、大货船、装卸机,黄沙、煤炭、钢铁等。
对于一个城市的决策者、执行者来说,港口则是大产业、大流通、大形象、大平台,大城市的发展基础要素。
展望新港发展远景,黄石市委书记周先旺豪情满怀:“建设亿吨大港、百万标箱,黄石就要打造跨越发展新引擎,把海岸线连接到家门口,实现对外大开放,建成湖北交通运输门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对外出口贸易门户。新港的开港,是黄石发展外向经济的龙头和桥头堡,承载着黄石转型发展、腾飞梦想的伟大使命。”
黄石市长董卫民认为,黄石新港贯通南北,是整个战略布局上的一颗重要棋子,它不能简单归为一个工业项目或交通项目。他说:“黄石新港不光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发展重任,更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撑节点。”
诚哉,黄石新港横空出世,让黄石未来发展有了无限可能!
目前,按照“一城一港一主体”战略,到2018年,黄石市城区码头将全部拆除或者搬迁,彻底改变市区、港区不分局面。
棋盘洲港区功能定位为:以大宗散货、件杂货和集装箱等货物的公共运输为主,还将重点发展与上述货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功能,包括临港产业以及商贸、保税和其它配套服务,使棋盘洲港区成为面向沿江、辐射沿海的综合性物流服务平台,最终建设成为辐射鄂东、赣北、皖南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棋盘洲港区详细性控制规划显示,港区规划长江岸线约11公里,港区及港口物流用地近20平方公里,规划散货码头区、件杂货码头区和集装箱码头区,规划建设69个生产泊位,其中近期规划46个泊位,远期规划23个泊位。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5亿余元,建成5000吨级(兼靠1万吨级)泊位9个,预计年吞吐能力将达到1000万吨;正在建设的二期工程8个泊位,总投资10亿元,设计吞吐能力735万吨/年,集装箱20万标箱。新港全面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达到“亿吨大港,百万标箱”。货从黄石走,可直抵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按照港城联动、水陆并举的总体思路,黄石对应规划了102平方公里新港物流(工业)园区,一座新的港城正在冉冉升起。
随着港城的快速发展,棋盘洲港区将发挥黄石全国主要港口地位、武汉航运中心核心港口、保税物流园区及支柱产业、资源集聚优势,突出湖北省地级市中唯一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比较优势,拓展运输服务功能,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成“亿吨大港”、服务“万亿产业”;立足鄂东,辐射赣皖湘,承接中西部向东部外贸进出口中转需求,发展成为长江中游现代物流和外贸中转枢纽港。
在黄石市交通运输局一位负责人看来,以黄石新港为中心,公、铁、水、空、管五种运输方式汇集,黄石新港将成为鄂东重要的物流节点、枢纽港,以及长江中游的“门户交通”。而黄石也将因棋盘洲码头的建成,彻底改变其在全国物流边缘化的地位,华丽转身为国内快速发展的港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