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中国药谷葛店惊艳发展 擦亮招牌“依武而昌”
2013
03/12
15:01

11月22日上午9时许,鄂州葛店开发区内的人福科技园。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5车间主任彭后坤,仔仔细细穿戴完工作服、安全帽,一头钻进了车间。

这位至今仍安家故乡的湖南湘潭人,将自己和葛店人福、葛店开发区“绑定”了12年。如今,他也开始考虑,是不是该把妻儿接到葛店来生活。

彭后坤的考虑,与离他几百米远处举行的一个大型庆典有关。

同日上午10时,在国家商务部等部委领导及湖北省相关领导等200余位嘉宾的见证下,我省最年长的省级开发区——葛店开发区,经过22年成长,正式挂牌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升级为国家开发区,发展速度肯定会更快,工作、生活各方面的环境会变得更好。”彭后坤说,他完全相信政策环境改变带来的效应。

彭后坤的考虑,在葛店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周秀华看来是顺理成章的。

从1.3平方公里到28平方公里,从亿元产值到即将实现百亿元产值,从沉寂许久到云集数百家国内外名企,如今又晋升“国家队”。

挂牌升级仪式上,周秀华说,“中国药谷”——葛店开发区到大跨越阶段了。

跑出“葛店速度”之后慢下来

老专家惋惜错过“依武而昌”

葛店开发区的出生、起步,是惊艳的。这从葛店开发区申报亲历者、原鄂州市政府秘书长叶贤恩的回忆中可窥一斑:

“1990年初夏,省里提出兴建一个省级开发区,作为湖北对外开放的窗口;

当年7月,省里正式下发文件,开发区选址葛店,鄂州市第二天就组建了建设指挥部;

随后,开发区建设速度快得很。开发区主干道一号公路工期只用90天、一号工区7幢厂房和商业综合楼只用184天竣工,创下不少“葛店速度”;

不到两年,葛店开发区发展颇具气势,吸引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商人接踵而来。”

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对于葛店开发区来说,改革开放的号角,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因为,全国各地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且长势迅猛。

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葛店开发区的发展慢了下来。

对此,11月21日下午,76岁的鄂州籍专家、湖北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武汉城市圈研究会会长陈文科感慨万千:“一部葛店开发区成长史,就是‘依武而昌’,这4个字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依靠武昌,融入大武汉。”

在陈文科看来,三国时,鄂城县(即现鄂州)第一次创业,得益于吴王孙权“以武而昌”。当代鄂州第二次创业则要“依武而昌”,葛店开发区的发展也应如此。

葛店企业可冠名“武汉”

牵手大武汉驶上快车道

幸好,葛店开发区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2000年前后,葛店开发区加强与“邻居”——武汉东湖高新区的交流。

武汉东湖高新区与葛店开发区相隔不足30公里,但依靠武汉雄厚科教、人才优势,迅速壮大为“武汉·中国光谷”。

交流替代了封闭,如今,葛店开发区与武汉光谷交融的印记明显。

连日来,记者数次驱车往返于武汉东湖高新区、葛店开发区之间。如果不看路标只看路边企业标牌,还真难分清楚从何时起已进入葛店开发区。

武汉爱民制药有限公司、华工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园、武汉汽轮电机、武大弘元、长动集团、武大有机硅……一连串企业标牌,出现在葛店开发区内。

几年前,东湖高新区、葛店开发区实行市场一体化试点,其中之一即是葛店开发区的企业可以冠名“武汉”。

“这样,除了可利用葛店开发区的土地、人力优势,武汉等地的企业落户后还可继续使用武汉资源。”葛店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的人员称。

有统计显示,目前,葛店开发区有企业550家,其中半数以上是武汉企业的生产基地或者是和武汉有关联的企业。

在葛店人福80后员工梁群芳看来,不光是企业之间的对接,就连人才也是如此。

2009年,梁群芳从武汉一所高校研究生毕业,应聘进入葛店人福研发部,成为该企业招收的第二拨研究生。很快,她成为一个小团队的负责人。

而这两年,梁群芳也时常感到压力,因为她身边已有70多位博士、硕士同事,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武汉高校。

葛店一家制罐企业,吸引多家饮料公司落户武汉

产业协作助汉鄂互利共赢

武汉与鄂州,东湖高新区与葛店开发区,山水相邻,联系自然千丝万缕,产业上的协作、分工,更是让两城、两区互利共赢:

东湖高新区引进富士康,葛店开发区引进与之配套的表面处理工业园;

武汉化工新城将建80万吨乙烯,葛店分析乙烯上下游产业链,筹建配套产业园;

武汉有老牌央企武钢集团扎根,葛店开发区招揽武钢集团和河南平顶山煤炭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武钢煤化工深加工项目……

葛店开发区企业波尔亚太(湖北)金属容器有限公司即是典型。1994年,世界500强美国波尔集团落子葛店开发区,在此生产罐装饮料、啤酒的易拉罐。

11月23日下午,记者在波尔亚太(湖北)金属容器有限公司看到,3层楼高、4个足球场大小的车间内,一条易拉罐罐体生产线正紧张生产。一眨眼时间,便有50多个经历了15道工序的易拉罐罐体制作完成。

目前,该公司每分钟能生产2200个易拉罐,供应华中、华东、西南等地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百威啤酒、王老吉等数十家大客户。

“1995年,美国百威收购武汉中德啤酒厂,正是看中了离武汉不远的葛店开发区有当时华中地区唯一生产易拉罐的企业波尔公司。可口可乐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很大程度上也是冲着波尔来的。”葛店开发区管委会人士说。

前不久,波尔集团决定对波尔亚太(湖北)金属容器有限公司增资扩产,产能将从每分钟2200个易拉罐提高到5200个,从年产12亿个提高到21亿个。届时,葛店开发区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全球排前三位的专业易拉罐制造基地。

擦亮“中国药谷”招牌

专家支招仍是“依武而昌”

东晋永嘉年间,著名医药学家葛洪驻足鄂州西部,结庐炼丹、养生修道。该地由此得名葛店。

2001年,葛店开发区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涵盖所有门类的“药谷”商标,抢先亮出“中国药谷”招牌。

目前,该区初步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5大主导产业。

“在显现一些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后,目前葛店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还未形成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中国药谷’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家乡人,陈文科直言不讳。

葛店开发区升级为“国字号”后,要如何擦亮“中国药谷”的品牌?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赵玉林支招:势必要与武汉实现融合发展,承接武汉光谷生物城创新辐射成果,开发利用湖北丰富的生物资源,建设生物医药关联产业群,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则另辟蹊径,他表示,在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后,“中国药谷”需要更直接地突出其为“生态产品”的生产地。他认为该区还可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用特色擦亮“中国药谷”招牌,做一个有文化的开发区。

根据目前数据,今年,预计葛店开发区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实现由建区初的“亿元级”向“百亿级”园区迈进。周秀华说,22年砥砺探索,22年艰苦创业,走过了起步初创、创业扩大、加速建设三个阶段,葛店开发区正大步迈进跨越发展新时期。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