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切换
新闻
黄冈以新型工业化催生新质生产力 前两月技改增速居湖北第一
2024
04/08
11:05

长江商报消息●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系统谋划城市与乡村的人口、功能和产业,引导特色化发展,黄冈市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3月29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奋战开门红 市长话经济”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介绍黄冈市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用改革创新精神探索现代化建设路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黄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忠诚介绍,今年以来,黄冈全力拼经济、实现开门红。1至2月,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三,工业用电量增速全省第一;集中开工项目232个、总投资1333亿元;全市社零增长7.1%,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9.9%。

下一步,黄冈将牢牢把握“五个以”实践体系,对标落实“五个一”实践要求,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力量。

立足新型工业化推进“开门红”

立足比较优势,黄冈明确以强县工程和乡村振兴为主攻方向,对内整合、对外开放,探索现代化建设路径。

2023年全省强县工程考核,黄冈是全省4个先进市之一,武穴、蕲春、黄梅跻身全省20个先进县市、区之列。全市GDP增速连续10个季度高于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跃居全省第四,经济稳中向好,展现出蓬勃生机活力。

今年前2个月,黄冈工业经济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为推进工业“开门红”,黄冈下好先手棋,引导企业拼开局,231家规上企业春节不停产,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同时,出台市场开拓等个性化政策,全市支持“开门红”资金超5000万元,比去年翻一番。此外,1683个工作队深入企业工厂服务,面对面解难题,对接总部企业59家,增加订单38.5亿元。

今年是黄冈新型工业化起势之年,黄冈将以新型工业化催生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黄冈现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12个,总数居全省第二。针对传统产业占比大的现状,黄冈将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深入开展“技改赋能、制造焕新”专项行动。坚持“技改政策优于招商政策”,将设备补贴由原来8%提高到15%,今年1—2月,全市技改增速居全省第一。下一步,将推动建材向装配式建筑拓展,向新材料延伸;化工向化学原料药、电子化学品、精细磷氟化工聚焦,纺织向纤维新材料、功能性纺织品升级,船舶向绿色智能转型,让传统产业新起来。

黄冈现有30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居全省第4。在服务企业方面,将弘扬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店小二”精神,一企一策,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深入开展降成本找市场专项行动,营造企业成长热带雨林式环境。

此外,还将用好国家级“千兆城市”金字招牌,积极创建湖北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建设一批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智能制造、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奋力书写黄冈新型工业化的新篇章。

发挥产业优势助推乡村振兴

作为传统农业大市,县域和乡村是黄冈的基本盘,乡村振兴是老区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黄冈农业有产量高、底盘稳和特产多、品质好两大特点。在坚决扛起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黄冈坚持以供应链思维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乡村新质生产力。

打好特色牌,黄冈成立中药材、淡水鱼、黑山羊等16个特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快行业标准制定,出台扶持政策,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组建农业产业研究院,推广优势品种,研发特色产品,打通“政产学研用”通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特色农业“含金量”。加强“三品一标”建设,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擦亮品牌,推行“五个一”标准化生产,按照“五统一”要求提升品牌内涵和市场价值,全年新增绿色、有机认证品牌20个以上。

走好融合路,黄冈搭建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培育链主企业,为链上企业提供交易、保险、物流、检疫、品牌等全流程服务,努力实现蕲春蕲艾、浠水鸡蛋、麻城菊花等特色农产品供应链总产值过百亿元,逐步将黄冈打造成全国优质农产品供应链基地。做深农产品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不断完善园区配套和服务,围绕中医药大健康和农产品加工两大产业,全力招引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过千亿。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多措并举推进土地流转,有序开展“小田并大田”,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行动,推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力争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达到60%以上,新增社会化服务100万亩次。

念好富民经,黄冈聚力发展优势产业,紧盯蕲艾、红安苕等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一县一品”“一县一特”思路,发挥市县两级特色农产品投资公司和供应链公司作用,对内整合、对外合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区域协作和产业带动体系,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错位协同发展。盘活农业农村资源资产,健全确权办证、抵押登记、风险处置等配套政策,积极开展村集体股权等15项农村资源要素抵押融资,全面激活农村资源交易市场,全年融资50亿元以上。推广“政银企保村”联农带农机制,按照“政府+企业+银行+保险+村集体+农户”模式,走出一条产业兴、集体强、村民富的新路子,力争2024年全市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过1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